MUGU@ZERO小水手 已經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看完了之前因為雨果獎爭議(可參見這個影片科幻史上最可悲的醜聞 (跟某國有關) | 揭露雨果獎「去除資格」爭議 | 超粒方 | Hugo Awar...) 而據說在台灣賣出不少的巴別塔學院,小說比我預想得還要容易入口。雖然前期步調緩慢,但我前期看得很快,反而從轉折點之後就看得非常慢。
latest #13
可能是因為前期的鋪陳會介紹很多對我這個讀者來說是全新的事物,不管是牛津風情、學院生活、祕密結社、魔法系統,他們的友情也還在構築階段,看的時候會想說「接下來會往哪裡去呢?」
後面發生轉折之後,劇情岔出去的可能性幾乎全部消失,只剩下通往終點的一條直線了。倒不是說不好看,只是好像沒什麼新的東西了。
我很喜歡作者把政治正確的立場包裹在主角成長歷程的這個方法。比起空泛的理論論述、用專有名詞大聲疾呼之類的,讓讀者看到或是「體驗」(如果是帶入感強的讀者)這種歧視、不平等、不被當人看的經歷,才是說服力最強的。真的,看完後我都開始覺得「大英帝國好邪惡」了(ry
雖然故事裡有很多語言學或翻譯理論相關的書袋,但我覺得作者處理這些資訊的手段滿好的,至少我不會有被infodump的煩躁感。這麼麻煩的魔法系統,外加厚重的歷史背景,但故事卻相當好讀,作者應該在好讀性上下了一番工夫吧!
立即下載
因為FB上奇幻社團的即時新聞,在打開這本書之前我就知道關於它的雨果獎爭議了。後來讀了兩三章,我還很疑惑「這本書的核心是『洋人亡我之心不死』、『洋人好壞壞』欸!中共國不應該敞開雙臂歡迎這本書嗎?」雖然作者前一個系列的女主角是以毛澤東為原型,但不也還是寫了符合中共敘事的「南京大屠殺」嗎?
不過後來看到巴別塔學生起義、工人罷工的橋段,看了噗首那個影片跟訪談才知道作者前一本書有包含毛澤東(女主角)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的橋段,就覺得被中共消音似乎也不無道理。也許不是單純的辱華或不辱華,而是如果這本書和作者在中共國受到注目的話,可能會很難控管它/她的影響力。就算沒有得獎,很難保證沒有人去搜尋「這個華裔作家是寫了什麼」,去看到這本作品跟前一部毛澤東的罌粟戰爭。
既然很難控管不如一開始就封鎖最省事,而且最不會被上級降罪(真的,誰知道中共國當今皇帝會不會因此降下殺頭罪啊)
但是這本書也不是沒有缺點(硬要說的話說不定還有點多)。從奇科幻的角度來看,我覺得作者在開創世界上似乎過於保守。之前我就發過這個噗:@AIShiki - 最近終於打開了 。雖然我無法避免懷著戒心(是的)翻開中國人──儘管是華裔美籍──寫...明明設計出了銀工翻譯魔法,還設定從羅馬帝國時代就開始使用,但卻非常執著要讓歷史的進程與社會的細節跟現實一致,這似乎並沒有什麼必要,而且反而「不現實」。這個點到後面越來越多歷史細節出現時感受格外明顯。看起來書中用銀工魔法取代工業革命,或對工業革命錦上添花,但又不想偏離現實的工業革命與殖民擴張的歷史原因,結果就帶來一種銀工魔法似乎有點雞肋的印象。
而且銀工魔法跟歷史上的工業革命應該有很多本質上的差異吧?我對歷史並不那麼熟悉,但從我一個外行人的角度看,銀工魔法似乎並不需要那麼龐大的資本累積,而且說其他國家無法成立自己的翻譯中心/翻譯學院,也不是那麼站得住腳。
更深入地來說,在一個從羅馬帝國時代就發現了銀工魔法的平行宇宙裡,人類社會發展出來的道德觀與統治邏輯,不可能跟現實世界是一樣的。我其實會很想看到一位科幻作者在這個層面上做腦洞,有點遺憾沒有在這本書裡看到。
我很喜歡作者為四個主要人物挑選的一些成長細節。像是羅賓在開頭就面臨中國船工和洋人船隻之間的夾縫、羅賓的母親被見死不救、雷米被當成珍奇異獸展示給白人貴客。這些細節的呈現是比什麼殖民壓迫蓄奴論述更有力的,更能夠把讀者拉到主角的陣營去。但只要他們一開始討論廢奴主義、殖民、剝削、壓迫,開始用上一些專有名詞、開始引經據典,我就感覺原本接在地上的故事開始飄起來。從某方面來說,主角是受歧視壓迫剝削的「當事人」,卻很愛引用別人的話來捍衛自己的立場,而沒有從自身經驗出發去形成自己對世界的想法和概念,其實有點可惜。(還是說作者想說這也是一種壓迫的形式?就是使殖民地人只能以殖民者的觀點去思考)
而就故事來看,不是說他們不能掉書袋,而是我不覺得這些書袋有任何幫助,很多時候我都是隨便地看過去,純粹當作歷史背景參考資料,甚至都沒什麼印象。我覺得大部分讀者應該都已經透過參與主角的成長而跟主角站在同一陣線了,所以其實不需要用這麼泛用的論述再一次又一次地說殖民好壞壞了
這本書運用註釋(註腳)的方法可能會讓很多人不喜歡或至少不習慣。但其實在台灣老早前就有一本將註釋的玩法發揮得相當好的小說,而且是科幻小說,沒錯,就是十多年前出版的、伊格言的《噬夢人》。簡直堪稱註釋裡還有另一本小說!
跟噬夢人比起來,巴別塔的註釋就跟它的世界觀一樣保守。說真的,我一方面覺得作者還可以再大膽一點,一方面又覺得以這作者的風格或意圖,她大膽一點也不一定會把事情做得更好。我對巴別塔大部分的註釋都還算能接受,可是有幾個註釋讓我的閱讀體驗大扣分,其中的負分之冠絕對是P.525註釋第97、關於葛瑞芬、史特林和艾薇的...
其他一些註釋都可以勉強用一些後設的視角來解讀,就像這本書的標題所說的,這是一部「牛津譯者革命的秘史」,這也呼應了最後革命小團體中有人在編纂他們的大事記的這個細節。因此還算能夠想像出一個從未來往過去審視這段秘史的觀點,來為這段歷史作註腳、補充更多歷史資料與解釋。但是有幾個註腳是不符合這個觀點的,其中最讓我惱火的就是525頁這個,畫風尤為突兀,特別是最後兩三行形容葛瑞芬殺人後內心變得堅硬銳利──我的媽呀這真的不是你應該在註腳裡告訴我的東西!
作者難道以為讀者北七到沒辦法從留白的線索推斷出來嗎?就算作者真的非常想提供多一點葛瑞芬當初殺人的細節,你在正文裡明明就有很多其他地方可以做這個交待,放到註釋這裡就是一截發炎的闌尾......
學生起義這段,其實讀的過程中有幾次讓我想起了十年前的太陽花學運。對照起來,巴別塔從中段開始牽扯到政治現實的時候,不知道是作者不想把故事弄得太複雜,或是身為學術工作者對現實政治操作的理解不太足夠,我感覺很多情況被過於簡化。翻譯學院的學生一直假死或反叛,牛津方面居然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然後整個故事居然沒有其他國家,不管是法國美國甚至是中國的間諜角色登場,我的娛樂腦感覺稍嫌不足啊...
(在這個方面,近幾年看過做得比較好的應該算是泰斯凱蘭的第二部《名為和平的荒蕪》?呈現了對外星的軍事行動中帝國內部的角力以及和邊陲星球之間的緊繃關係,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雖然我很煩它的結局X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