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 shares
4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1kBKPN0E6te89RNIiTZmL5.jpg ★★★★★
The Red Shoes (1948) dir. Emeric Pressburger, Michael Powell
.
本片乍看之下似有似無地忽略Vicky 身為主角的女性主體性,使之陷入兩位男人的迂迴泥沼,成為手中玩物;然而仔細一想,兩位男主的定位其實可視之為愛與權力的象徵,而非取代其主體的男性獨大。Boris 對主角而言就像是那雙紅高跟鞋,「時間飛逝、愛情飛逝,生命也隨之飛逝」就是Vicky 對權力追求的代價;而Page 並非傻子也非花瓶,在電影前半段Boris對另一位舞者結婚的反應中Vicky 就得知:She has to choose her ambitions over romantic relationships.
latest #15
AB
4 months ago
Boris 毫無疑問地利用權力不對等來達成一己之私,原先他就對Vicky 保持著一種詭異又曖昧不明的態度:眼中流露慾望卻刻意保持距離。我不禁懷疑這是因為當時他已另有對象——即那位後來已婚的舞者。當那位舞者一走,Boris就毫不掩飾自己的慾望,利用職場權力和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 的方式企圖取得Vicky 的信任。只是從頭到尾,Vicky 對Boris 透露出的羞澀並非全然是異性之間的浪漫元素,比較像是對於自身被認可的欣喜若狂無處可藏。我想以性別的觀點而言,Vicky 身為女性處在令人窒息的父權社會,或許加深了他對於男人——對於權力的渴望。(當然,我並非專業的學者,一切僅此個人想法)
AB
4 months ago
這又令人回想起另一部1940年的作品《Dance, Girl, Dance》,O’Brien和Bubbles 之間的「搶男人」——即權力鬥爭;有趣的地方在,我們可以看見兩人的性格天差地別,前者對於正當管道(不願取悅男人)、實力的堅持與後者選擇擁抱女性情慾特質呈現一種鏡像的對比——而即便是O’Brien也不得不屈服於男人主宰的社會:一邊享受男性凝視帶來的權力之慾望,一邊對於自身的背叛產生罪惡。
AB
4 months ago
與O’Brien 不同的是,Bubbles 這個角色對於「性」的擁抱並非全然是以男性為主體的行為;他以自我為中心(他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自己,包含劇團的賞識和戀愛關係)重新奪回主體性,比起那些被動接收的女性們,他的主動性反而更能展現導演Arzner 對女性群體的愛慕之情;我想也因此,Arzner並未太過苛責Bubbles,也並未將Bubbles 視為受害者,而是一種勇敢的多元象徵。這或多或少能夠回到對於女性特質、傳統婦女的討論。在當代,尤其是對於女性的女性意識還未完全發展的時候,又如何批判這些女性追求這樣的「父權紅利」呢?我想,該批判的並非女性對於權力慾望的渴求。也正是因為這點,Arzner 才在最後替O’Brien 安排了一場精彩的演說:
立即下載
AB
4 months ago
“Go on, laugh! Get your money’s worth. Nobody’s going to hurt you. I know you want me to tear my clothes off so you can look your fifty cent’s worth. Fifty cents for the privilege of staring at a girl the way your wives won’t let you.
AB
4 months ago
What do you suppose we think of you up here —with your silly smirks your mothers would be ashamed of? We’d laugh right back at the lot of you, only we’re paid to let you sit there and roll your eyes and make screaming clever remarks.
AB
4 months ago
What’s it for? So you can go home and strut before your wives and sweethearts and play at being the stronger sex for minutes? I’m sure they see through you just like we do!”
AB
4 months ago
回到《紅菱艷》,Vicky 這個角色似乎能夠形容成O’Brien和Bubbles 的混合體。在中段精彩的演出(我們不得不佩服剪輯的偉大)呈現Vicky 在愛與權力的來回糾葛;他有O’Brien 不建立於凝視的愛情及實力的渴望,也有Bubbles 對於自身主體的野心。這樣一想,或許Page 的主體性還真被剝奪了也不一定,他能有什麼權力反抗呢?只能任由Boris 這樣的權力象徵侵蝕自身。在《Dance, Girl, Dance》當然也有權力象徵,Jimmy是一種、Steve是一種,但Boris 和他們全然不同;前者兩位男性被刻畫得相當純粹,即便他們跳脫不出既得利益者和父權紅利的框架;以較為二分的形式來分別的話,如果他們是善,Boris 就是一種惡。
AB
4 months ago
因此,在後段那幕小愛侶在房裡的安排也相當巧妙。Julian 和Vicky 輾轉難眠意味著的時光流逝(Time rushes by),前者走出房門的那一刻或許象徵著愛情飛逝(Love rushes by);即便他們隨後在鋼琴座椅上相擁,也只是證明Julian 能在這個社會保留一席之地(他隨即找到新樂團),而Vicky 在這個社會上的身分只剩下Julian 的妻子(舞星之路的顛坡);Vicky 手拿著舞鞋象徵著不甘。因此他回去了,在有意無意之間回到Boris 身邊,緊張地望向鏡子打理好自己開門迎接Boris,即便他厭惡這個男人、稱他為怪物,卻依然選擇了權力。在Boris 的乞求之下,Vicky 穿上那建立在權力和性(註1)的紅鞋子,背叛了純粹的情感,最終被愛情抓到與權力的姦情。(Life rushes by)
AB
4 months ago
Life is so unimportant.
AB
4 months ago
觀後令人深感悲哀的並不是遭權力干涉的愛情悲劇,而是這個故事傳達著女性似乎無處可逃。Vicky 那悲劇性的跳樓自盡令人想起劇場友人梅林對於《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詮釋——即「時代對女人的壓迫,死才是她唯一的自由。」在《達洛威夫人》裡,克萊麗莎之所以敬佩賽普提姆斯並不是像普遍大眾(男性)那樣婉惜他在戰爭和事業上(男人公領域)的豐功偉業,克萊麗莎並不為賽普提姆斯感到婉惜,也不認為他是傻子。當他聽到賽普提姆斯殞落的消息,不由自主地思索出死亡(他本身)的可能性。克萊麗莎與賽普提姆斯面對的時代壓迫或許不全然相同,卻是同一條船上難能可貴的盟友;他佩服賽普提姆斯面對死亡的勇氣,欣喜於賽普提姆斯那自由解放的選擇。
AB
4 months ago
死亡並不是弱者的選擇,相反地,它是一種充滿決心的反抗。Vicky 看似複製《紅舞鞋》的故事被迫走向死亡,在這行為背後充滿不公不義的同時,又何嘗不是一種勇氣可嘉的抵抗?在Vicky 放棄權力赴死的那一刻,我想他成功地奪回了自身的主體性。
AB
4 months ago
Reginald Mills 在本作的剪輯手法相當可圈可點。稍微可惜的是,不難理解為何有觀者會認為女性主體的缺乏,即便兩位男主個別象徵的意義極為重要,卻對女主的刻劃過少;而我實在也不是很想一直看噁男勾心鬥角。不過整體而言是極為精彩的。
AB
4 months ago
註1:溫尼胖胖. (2018, October 22). 〈童話分析:安徒生童話《紅鞋》的隱喻及其療癒象徵〉一文中的性隱喻詮釋,「凱倫時常無法遏止想要穿上紅鞋的慾望,是這篇故事相當具有關鍵性的部分。細看「穿鞋」這件動作,當我們把腳放進鞋中,就如同我們將人體的一部份插入一個小洞,穿鞋似乎隱含了「性」的象徵(舒偉、丁素萍、樊高月譯,2015/1975)。」
AB
4 months ago
-
AB
4 months ago
更詳細的女性議題就煩請更專業的人來補充ㄌ......這只是我的觀後感><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