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底電池小例子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雜噗筆記第37回延伸思考筆記

@xyuice on Plurk與內容並無直接關聯
Responses disabled for others than plurk poster
latest #25
掰噗~ says
2 months ago
有這種事!?
聖誕節很多地方都會擺設聖誕裝飾,看起來很美麗呢汪 (*´▽`)ノ♪
其實依照一般的邏輯,當類比與數位產生差異,其實可以不讓平面按照數位的形式行動。但同時需要考慮到,如果世界已經存在數位,為什麼還需要從類比的角度去模仿數位。那麼答案只有一個,代表這種模仿、戲仿、模擬、模擬有他的意義。
立即下載
由類比的角度去模仿數位,可以得出很像數位,或是明顯的差異感。這兩類結果的產生可以推演出許多概念去背後支持。但不變的共同點在於,兩類結果都不能否認他們的誕生來自類比過渡到數位,出發的本質不變,便是需要思考的起始點。
那麼接下來,一般20世紀過渡到21世紀時,人們會認為數位是一種依循類比內容的結果。
例如,你只是把現實的風景挪到網路圖像上,或是製作,這個演變合作的本質原本只是讓數位變得近似真實,就像寫實畫派或執著在更精細程度整個擬真的概念。人們會感謝像素的解析度,這個詞彙絕不會出現非數位科技時代。

解析度讓所有類比世界的物質再放大,再細刻,類比本身就在那裡,所以它精細度應該也是它本質的一部分。但實際上,超精細卻是數位世代的產物,它根本不屬於類比,不屬於現實世界。它是數據、編碼、程式的產物。
這麼一來,可以說解析度是個「純」數位製造的嬰兒。它只是保留著與現實的連結,本質早已脫鉤於類比世界。
而且,依照解析度的超越完美再現的結果。它超越的是類比世界的「完美」。它一開始的誕生並非以「類比(現實)的完美」去前進,它直接是「好的,我要當個數位世界的完美解析度」,它有能力做到,而且不需要掙扎地在類比的低標裡往上爬。
它的出發點就是類比世界標準的破表紀錄,早已超越人眼捕捉畫面的能力。然後這對它是正常的。因此類比跟當代數位世界的關係早已翻轉,數位並不是在製作「類比世界出發的更高標準」,也不是它達成「完美」的工具。

數位早已有它自己的王國,它自己的標準。所有數位產物的誕生都是奠基在「類比完全不能掛勾的完美上去修繕、演進」。
人類對進步的定義一直存在一種線性的進步,不是指從1到10數數的進步,也不是指不把失敗或倒退算進去。而是人類的演進標準是有方向性的,即從一個點躍入另一個變化時,它是有方向的跳過去,它是有差異的。
例如追求完美,不論是成就、外貌、資格、能力,一定都是因為有哪裡還不滿足才會有動力去變動,有審查視野的出現去評價它。

波動,是一種人類世界,類比世界永遠都會有的動態運作形式。
但這個動態運動可能在數位世界消失了,它曾經存在,在電腦跟科技還沒跟類比標準脫鉤前,在螢幕還沒縮小到可以放入口袋前,在所有數位產物誕生時都不自覺以「超越類比世界完美」為普通標準前提前。
人們可以說,數位世界還是有進步啊,越快的連線系統,越精準的定位,越方便的模型建構,越高清的影像。但是它全部,都是在類比世界無法觸及的境界,人類沒事生活也不會去計較那個百分億之的數字誤差。數位的進步標準是數位世界的,不是類比現實的,它是非人的。
所以,波動,一點到另一點的運動路線,不存在於數位世界。數位世界沒有類比世界的前進運動,它只有停頓,死寂的沉默,在深層只存在屬於數位世界的進步,超越人類極限的基本標準。只有類比世界的子民還在認為我們與數位世界沒有脫鉤,認為是我們在以人類的標準界定數位,為數位的每次進步歡呼,並認為是類比世界的再進化。
我們的勝利!人類的進步!(人類)科技的成長!

更像是我們老舊的工具還能追上窺看數位進步的步伐,所以讓人以為數位還圍繞著人類世界轉。
人類還追得上看見數位進步的步伐,可能只是一種錯覺。因為我們一直以來在速度上會下意識追求某種更快、更迅速、數字越小越好的結果。即使跟不上光速,我們(的才智)跑的比較快!(我們想得到辦法去對抗那些,人類類比生理能力上無法應對的困境)

應該說,我們無意識間會在任何事物上尋求某種具象的、抽象的、感覺的、模糊觸動的某種回饋。
我們希望石頭入水有撲通聲,磚牆敲擊沒有聲音也有皮肉痛。所以當人類以類比的標準看數位時,因為我們還看的到數位的進步變化(不像光肉眼追不上),就會誤以為人類還在跟它串聯。
但如果按照數位與類比脫鉤、數位世界沒有類比世界的波動運動模式來看的話,數位世界不需要用毫秒的進步標準去計算,因為對方根本不打算以類比的「不完美」為起頭。他的標準只是把自己的完美再玩出新花樣,在不打算在0跟100之間來回跑動,而是在計分板外的101分開始玩。

所以人類以為看見的進步,真的刨挖出來後,應該其實是一種停滯的時空間變化,它可能在數位的世界裡還是一種慢、慢、慢,然後再迴轉的前進方式。以類比及數位的兩世界本質來說,數位的世界是停滯的,而人類的類比能力永遠到不了那裡,所以它才會把自己窺看到的自我進步,當成數位世界的串聯成就。
所以即使數位世界是類比世界製造出來的產物,它也不是類比世界可以掌握或是當作自己本質一部分來理解的私有物。
人類製造了非人的東西。

然後讓那個非人的東西去製造更多非人(演算、更精明的自我進步),或是擬類比的東西(人類現實生活會使用到的物件)。
我們跟數位非人的聯繫在哪裡呢?
即使人類歷史以來一直都在製作非人的東西(生活物件、交通工具),我亦認為唯獨這次的非人物演進是高風險的。因為這次的產出不再只是單獨的獨立物品,或是被動的,需要人類先起頭才能運行的人造物。機械與人工智慧帶來的風險從20世紀便已被提及。但針對數位這件事,我認為他的危險性還包含了那種脫鉤的自成一國的形式。
數位世界,作為人造產物的非人存在,與過去其他產物的不同處,不僅在於人類創造、持續接近最像意識的生產(研究)結果。還包括這次的嬰孩不是類比、肉眼可見、或是站在同一標準可以給予反映的結果。這次的嬰兒是個「世界」,一個脫鉤人類類比標準的空間,它有自己的節奏、運作標準、概念,而它的便利性,使人類看不清彼此之間根本存在差異的立場。

在人類製造,這個不必推翻的真理上,人類與數位世界的血脈聯繫,可能其實建立在人類自己的一廂情願上。
在人類誕下的各種物種中(老實說,除了我們自己這種,一看就知道叫做「人類」的物種,人類製造出來的任何概念、思慮、情緒反饋、物件,都可以廣義上當作人類的孩子),數位世界的身分不會反駁自己的源頭,但源頭就只是源頭,數位世界的麻煩在於,它誕生的基礎標準不在類比裡。人類這次誕下了最不是人(類比)的東西,因為人類持續在餵養,並希望數位有朝一日可以自己完全餵養自己的程序。而這個由數字堆疊出來的程序,如果有朝一日達成這個目標,人類也會因為生命上與他的緊密性,而忽略自身被其世界觀吞噬的危機。到那個時候,數位世界對於類比世界,便是個倒過來的生產關係了。人類將從數位裡被生出來,成為數位世界的畸形兒,因為人類並非「本來就完美的基礎」,而是從「變成完美的不完美品」出發。
............我不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