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後才在寫腦筋急轉彎2的感想
是部好作品,探討的議題清楚,處理得很好,對於青春期的焦慮與同儕壓力描寫得很準確,但就是……沒有很打到我。
下收有雷
latest #8
我是說,萊利超美國人的(錯誤刻板印象)太外向了,對於我這種內向仔根本就???跟朋友在那邊「嘿~我的好麻吉~~」「我們是最好的朋友~~」太羞恥了吧,這是在畢業或分班最後一週才說得出來的話吧!
逼著自己去交朋友的部分很真實,明明就沒有興趣或不了解還要裝懂,最後被拆穿時超尷尬,發瘋。不過我從國中就被老師狠狠嘲笑喜歡AKB,鄉下宅宅最會的就是隱藏+厚臉皮+邊緣,而且很快就懂了,假裝只會讓自己被拆穿,不如一開始就講實話。
萊利一開始的自我意識是「我是好人」,之後變成「我不夠優秀」,但華人小孩(又是刻板印象)我從小內建的自我意識就是「我是爛人」「我是浪費爸媽的金錢與精力的累贅」,「我不夠優秀」算什麼?我是說,怎麼會有人覺得自己本身內建、天生就是一個值得活著的人呢?太健全了吧?萊利真的健康到我無法對他感同身受。
然後情緒擬人化之後真的超像分裂的人格的,害我看了一直出戲,我整個回想起我看第一集的時候的感覺。
(腦筋急轉彎1 因為有童年消失的部分讓我哭得唏哩嘩啦,美好天真的時光一去不復返,嗚嗚嗚嗚)
我問跟我去看的朋友這些「情緒」的定位,他說他覺得情緒們更像是一種行為的傾向,基於什麼樣的情緒行動、行動中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與看待事物傾向會產生的情緒。確實這些都可以分開,也可以去組成一個人,只是平常驅使我們的、我們所感受的、產生的情緒,都是很平板的驅動力,當這部電影賦予了這些平板的線條個性,它們就被賦予了個體性,而且他們還可以在腦袋裡這個獨立空間行為活動,有自己的行為跟決定,根本就是人格了吧?
立即下載
一般人會有共鳴的到底誰?是情緒角色還是萊利?感覺好像是情緒角色比較多(因為會談論「最喜歡誰」)。
我覺得很混亂,這些角色驅使萊利行動,他們不是萊利的一部分,他們不擁有萊利的人生,只是協助她做決定,但他們會跟萊利說:「不,萊利,你不該這麼做。」把萊利視為一個跟自己有別的個體?我是說,這超難想像,就像是手突然會講話,說:「身體,你不能吃東西!」但它本身就是身體的一部分,他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伸手去抓那包餅乾,但他又把這個身體的動作視為與自身有別且無法控制的東西。
反正我不懂,這用分裂出的人格也無法解釋。
反正回到情緒角色身上,我一直無法克制地用人格的標準在看待他們。
樂樂真的是一個很爛的主人格(雖然他不是人格但明顯他是主導的那個人對吧),那個只想逃避無視的傾向真的爛透了,焦焦出現的時候我還在幸災樂禍:哈哈有人要來搶主人格的位置了喔。
我滿喜歡焦焦的,理性務實,就是有時候衝太快,想的事情太超出範圍只會讓自己更無法冷靜,只要冷靜下來焦焦超有用。
最後那個「過去的丟臉回憶大逆襲」的部分超級真實,根本就是每個睡前在黑暗中細數自己曾犯下的錯誤的我,開頭樂樂在丟的時候我就想:那一定他X的最後會排山倒海而來把萊利淹沒然後大崩潰整個裂開然後倒在床上除了哭「嗚嗚嗚嗚嗚嗚我根本是世界上最爛的人什麼都做不到不該存在在這世界上」之外什麼都做不了。
噢對萊利沒有這樣,他反而能接受這樣的自己了,他活過來了,他好了。唉,健康到讓我這樣的人自慚形穢啊。
另外是情緒角色之間的「鬥爭」,我知道這是動畫電影不能做得太暴力,但這真的讓我覺得……很沒有代入感。
因為意識內部沒有實體,而且實際上也不可能讓意識體「死掉」,所以壓制的時候需要很暴力的徹底碾壓,像是《24個比利》中雷根會把人「撞出場子」或是亞瑟直接用他的權威壓制,,真的就是暴力的衝撞跟上對下的強迫壓制。
焦焦已經把樂樂放進罐子裡,他完全可以把樂樂他們放在身邊繼續做自己的事,只要綁得夠緊壓得夠實就行,完全不需要把他們丟出去,讓他們有機會在自己不知道的時候做一些反抗事業,只能說焦焦在控制欲上完全不行啊。
怒怒面對樂樂低潮時真的超帥,他還直接笑起來拉著樂樂衝一波,帥到爆炸。
可能這個性格轉折是有點突兀,但感覺這可能是為了闔家觀賞才這麼生硬,要是更有憤怒的風格就會變成:「蛤?!又沒有人說你不可以不正向,你ㄊㄇ一直正向思考往前衝什麼事都不顧才給我們帶來一堆困擾啦,你不知道怎麼辦就說啊,我們又是不會幫?沒有人要你硬撐,你不正向思考也不會世界末日,你ㄊㄇ才沒那麼重要咧,現在你給我哭!把那些亂七八糟唧唧歪歪的東西都給我哭出來!」應該沒有人會喜歡吧,笑死。
話說憤怒的情緒為什麼都長得比較矮啊,是一個蠟燭的概念嗎?燒短了之類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