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技稀爛💠
2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2024.09.17

上網亂逛看到網路小說《烏鴉鈴鐺》……
原本以為只是個免洗網路小說,沒想到劇情雖然芭樂但值得思考……

下收劇情雷&雜感
latest #29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烏鴉鈴鐺》結局主角成神,但是身邊要角皆已不復存在,讓人想起飄版紅極一時的《Has anyone heard of the Left/Right Game?》(左右遊戲)。說起來某宮鬥劇結局也類似這樣?只是《烏》和《左》的主角最後是真正「成神」,某宮鬥劇主角最後只是沒有敵手了而已吧?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不看宮鬥劇,不在此討論宮鬥劇。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在想《烏》和《左》這兩部,到底哪些特色是我喜歡的,哪些特色是我厭惡的?覺得有必要筆記一下。
立即下載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若論「何者結局比較能感動我」,我肯定選《烏》。我永遠不可能忘記看《左》到最後被塞了一嘴秋森萬的感覺,像是吃到蟑螂。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但試著客觀分析的話,兩個故事結局雖然類似,基本調性卻大相逕庭。《左》著重探討因果循環、偶然與必然,旅伴最初看似毫無交集,最後才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烏》的讀者則一開始就知道那些旅伴是主角至親,因此能快速理解整個故事探討選擇與犧牲,也自然會在結局時回顧犧牲而感到惆悵。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身為留白含蓄派人士(?),其實《烏》的結尾有些地方還是寫得太明白、太滿。

(留白含蓄派喜歡的方式,以近期討論度較高的作品舉例大概就像《媽媽得了癌症》結尾,主角看朋友限時動態,想打字回覆又刪掉,細微的舉動有多種解讀方式,也成功引起討論)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但我對現代速食人類的理解力是越來越沒有信心ㄌ,經常覺得要是不講解清楚,搞不好那些讀者觀眾到死都不會明白作者的用心,嘔噁好蠢ㄛ,那還是像說明書教新手一樣講清楚好ㄌ。
= =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話又說回來,或許《左》作者的目的從來不包括觸動讀者,他只是自顧自地講出他所信仰的世界觀之類的而已。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要寫出一個觸動讀者的故事,或許故事中角色的犧牲仍有其必要?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尤其犧牲掉的事物與主角羈絆越深,犧牲起來越爽。(M向發言???)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左》可能正是因為缺少人事物之間的羈絆,所以才使得主角成神時有一種天降的突兀感。簡單來說就是過程無法說服讀者,所以才讓讀者感到突兀吧?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反觀《烏》劇情相當芭樂老梗,雖然披著奇幻的外皮,但其實這題材在「主角心境轉變」上具有非常大的發揮空間/發揮優勢,不過作者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出色的發揮(這點我覺得蠻可惜),整個故事只是很老梗地加入了不少日常細節,然後在關鍵回憶橋段再把這些日常細節拿出來過一遍。就是這麼老梗的手法。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但是,即使只做到這樣,感覺故事就已經在免洗程度之上了。這難道就是所謂的老梗但萬用嗎!?(???)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烏》倒是用相對詼諧的手法處理了主角從懵懂到開悟的過程。如果把主角從人性到神性的心境轉變寫得更細膩豐富,許多地方不要流於大綱式敘事,最後讓主角在神性中不經意流露出些微人性的話,我想我會更喜歡這個作品吧。(但可能就會變成長篇小說了)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說到神性,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神性和人性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立的概念。人有七情六欲,而「神」或「超越一切的存在」沒有/不需要那些東西。祂們或許悲憫萬物,或許以萬物為芻狗,但幾乎總是沒有多餘的情感,以達到所謂的公正公平。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因此,這種主角邁向成神之路的故事,也可以視為主角逐步拋棄凡塵俗念的故事。(怪不得我看過有讀者說《左》有佛學思想!?還是那個讀者指的只是因果輪迴的部分?)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想說的是,既然作為「神」或「超越一切的存在」必須公正無私,也就是絕對的客觀,那麼《左》的主角成神之前是個記者,倒也就設定得十分合理了。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但有個矛盾點。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左》的主角成神後並不討喜——由此可知,絕對客觀、毫無人性的角色是不會被讀者喜歡的。就像我們喜歡各地古老的神話故事,是因為那些神都很有人性,有的甚至所作所為比人類還渣,但這樣就會有個性、有特色,讀者就會有喜歡他們的理由。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但是讓這種有人性的角色當「神」,和讓他們當「王」也就沒什麼不同了。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解釋了為什麼《烏》結尾硬要拉高到什麼至此往後眾生平等,我卻覺得只是改朝換代而已,沒有太大的改變。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也解釋了為什麼小花仙世界的最高存在是花神,明明是個神,但是很多劇情讓我覺得很封建,看了很煩躁。(小花仙躺著也中槍)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如果把觀看這些作品時,突然湧出的封建感所造成的不適,歸咎於「對岸人民實在是被封建制度荼毒得太深了唉」,果然還是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神」「王」不分的問題源於神的角色太有人性,但是完全無人性的角色在作品中又不討喜。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就是這樣的矛盾啊。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更偏激的說,從作者賦予「神的角色」一個「人的形象」的那一刻起,擬人化不可避,所以人性化也不可避。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而這也呼應了,許多作品中「超越一切的存在並不具有人的形象」這件事。
+-×÷ 〰
1 months ago
(還是來回的孫)

突然想到,有人性的神之所以被喜愛,很大程度上是不是跟「如此讀者才能理解/揣測神的作為,並能以此分辨這個神是好的還是壞的」有關。

左右遊戲的確更符合一個試圖客觀的神,存於更高的維度,就像人類不會去細數身體每個細胞的存亡,而會關注更宏大的整體。只是這樣從一個記者到「超越者」的距離一下子又拉的太長了,以故事的角度而言,觀眾和角色的變化發展脫節了,從有人性到「無人性」的鴻溝主角為何跨越與怎麼跨越的都只能硬吃設定強行帶過;而這樣的敘事本身其實也是不人性化的,就像前面說的一樣缺乏理解的脈絡,所以不討喜/無法引起共鳴。

仔細想想大部分機器人也都脫離不了擬人,而且即便是非擬人的,有很大可能性也是完全遵循功利主義,所以還是有跡可循的。但神之於人類,人類想必會是無知的。
🦄琴技稀爛💠
1 months ago
petrichor_inlife:
這幾天又要出差,週末來繼續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