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月🌙✨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墜落之前](雷)
https://images.plurk.com/4IWPKZh9aseldWCaYyADCb.jpg
多數時間讓我感覺很刻意,以致於令人出戲。
抽象一點的解釋是,我覺得一般來說劇本應該要塑造出一種類似斜坡的情境,讓上面的球體(表演)因為地心引力(動機)而自然滑落。但這齣戲的情境滿經常像是充滿障礙物的平面,使得演員必須無端把能量「催落」才能在上面滑行,因而顯得不自然地用力。
最令我有這種感覺的是張默默去找晴母和李天對質的那一場,時間有不足到一定要讓默默一對二,不能分開來跟這兩個人單獨對話嗎...?
晴母某一句歇斯底里的對白拔地而起,但在那之前默默是在和李天對話,並沒有激怒她,因而讓她的憤怒顯得突兀。從漠不關心女兒的態度髮夾彎到怨嘆女兒不見她最後一面也超怪。
李晴自殺的動機是什麼?
假如重組一下時間線,她在10歲的時候遭哥哥性侵,接著被哥哥利用,為了鋪政治路而讓她被各大佬性侵。這部分確實令人難以承受,但她到高中的時候,為了讓摯友默默清醒而選擇與C老師援交,這裡似乎取得主動性,將自己的身體作為工具來遂行自己的目的,那麼讓她理智線斷裂,選擇跳樓的是什麼?
是默默因不理解而罵她妓女嗎?是默默表示根本不在乎她在日記本裡寫的內容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明明在全劇中罪大惡極的人這麼多,劇情走向卻讓相對而言其實沒真的做了什麼的默默擔任殺死李晴的最後臨門一腳,可能就是這齣戲明明處理一堆沉重的議題,看起來卻顯得淺薄的原因。
立即下載
主要推動劇情的校刊社在得知李晴墜樓事件之後,追查的動機竟然是因為不爽校刊社要被學校廢社,決定採取報復行動,而不是因為「一條人命逝去」這件事本身的重量,讓我覺得很冷血,偏偏校刊社又是全劇第一個出場的,從反派角色開場很容易讓人在最初觀看的時候就抱持批判和不信任的眼光,難以投入劇情。
很失禮的覺得,劇本寫作本身和校刊社竟然有共通性,也就是為了寫而寫,而不是真的對那些議題抱持人道關懷。這是我聽到演出後座談中,編劇講述劇本產出歷程時的感想。
唯一比較喜歡的是有C老師出場的部分,用「茶還是果汁」同樣的問題與三個女學生的不同回答/行動來顯示三人的性格、與C老師的關係,我覺得很棒。C老師在斯文表象之下的油膩感與侵略性營造得很入圍,成功讓人感覺不舒服,因此「檀木玫瑰」和「書砸傷腳」兩處的笑點都很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