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觀影
「一部片拍完了人生還在繼續」
「好想跟阿朴說話啊」
——《與夢前行:宮崎駿》
latest #15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部算是「沒看完也不會怎麼樣,但幸好還是去電影院看了」。我覺得自己果然還是很不崇尚作者論,就是我不喜歡把作家的人生比賦到作品去,即使那是本人說的,我也不喜歡所謂「蒼鷺就是鈴木敏夫」、「舅公就是高畑勳」等說法。可能對我而言,有這個解讀並不會讓我對《蒼鷺與少年》加分吧。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就是,這個說法不會讓我恍然大悟,也不會讓我有更深一層的體悟。我自己覺得看了這部紀錄片,有更深感觸的反而是《紅豬》,作為「活下來的人」在雲海之上看著其他飛機(暗喻死去的同伴),對比紀錄片中,宮崎駿看著昔日同事、助理、夥伴們病的病、死的死,頗有感觸。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我在電影一開始很喜歡那個diss ,無論是diss 宮崎駿的退休宣言(然後又推翻)、還有不斷穿插吉卜力工作室電影的吐槽。但久了後,卻不太喜歡這種迷因式工具化的表現方式,應該說我後來比較困惑的是,跟拍了那麽久,整部片的兩大主軸:
1. 腦蓋打開來就關不回去了(暗示宮崎駿是要瘋狂到極限才能創作的人)
2. 宮崎駿在創作時,漸漸有把現實與虛構混淆的情況

都讓我有些不安。就是,我可能本身就是質疑這種結論,或我從以前就不是很喜歡或信仰著「厲害的創作者某方面而言不是活在現實」這個概念,所以對於紀錄片推波助瀾這種想法,我其實不太認同。

另一方面,我也對於跟拍那麼久的結論只有這兩點,感受到某種冗長。就是類似的論調一再重複的厭倦感吧。
立即下載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在看紀錄片的過程,我其實覺得,吉卜力工作室,特別是宮崎駿、高畑勳、鈴木敏夫等人,也是被凝視或「故事化」的對象吧。市面上不乏各類吉卜力秘辛,或與吉卜力相關的工作人員述說他們對這些人物的看法。但我對於活生生的人,被固定成某種特定形象,一直有所焦慮,所以與其說紀錄片不好,不如說它所採取的敘事跟形塑主角(宮崎駿)的方式,是我向來比較不喜甚至反感的。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就是無論是概念、人物塑造、詮釋宮崎駿過往作品的方式,我都不喜歡吧。不會到被觸怒,或覺得電影拍爛了,但就是,啊我果然不喜歡這種解釋方式呢。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雖然我覺得《蒼鷺與少年》應該是宮崎駿作品中,最適合用作者論去詮釋的作品,但適合這樣去詮釋,跟只能這樣詮釋,是兩回事。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b521111752031a - #宮崎駿 #電影 首映當天看了宮崎駿的紀錄片《與夢前行》,深受感動。...
知道導演有拍其他宮崎駿紀錄片,比較開心,可能我內心覺得跟拍那麼久如果只產出這部片,有些可惜。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雖然上頭還是有把舅公連接到帕桑,但是不是指就是要這樣去解讀蒼鷺與少年的意思。舅公的不是帕桑本人,原型無法成為故事,而我們去理解故事是我們用自己的符號去思考、試圖解釋。(中略)

我們認識鈴木先生嗎,認識宮崎駿嗎,用鈴木=蒼鷺、宮崎駿=真人去解釋那部片是很奇怪的,雖然也是個人自由,但這樣的解釋會讓人獲得什麼?

這部紀錄片出來之後可能還是會有這樣解釋的人出現,多少還是可以歸咎於紀錄片帶來的影響,但我想不是紀錄片本身主旨想要帶給觀眾的資訊。原型支撐、塑造宮崎先生在創作這部電影時的心路歷程,所以會提,也只能提。

@lala3287549 - 【影】 看了與夢前行。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喜歡這段心得,其實我對於紀錄片如此直接提及角色原型這件事也感到微妙的原因,或許是因為那太著重於宮崎駿如何釐清他如何處理自己與重要他人之關係,但沒有提到,這個轉化後的角色在作品中的意義。

就是,宮崎駿本人的心結到底干觀眾什麼事呢?其實沒有關聯,除非是吉卜力迷,喜歡八卦工作室人事秘辛,不然知曉這些作品的原型人物並沒有助於解讀作品,甚至可能狹隘了作品的解讀空間。

但像是宮崎駿一邊提防又仰賴著鈴木敏夫,這樣的關係其實有助於觀眾去釐清《蒼鷺與少年》中,真人跟蒼鷺的複雜情誼,因為那的確不是很常見或容易想像的關係。然而,紀錄片太直接地說,啊蒼鷺就是鈴木啊,太短太簡略了,反而沒有把宮崎駿對這重要友人的複雜心結,以及他轉化後的作品內,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不信任又只能信任的關係,給訴說明白。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如果說紀錄片不能介入、直接去解釋作品就罷了,但它一再剪輯、放入特定話語,又沒有給予那些話更深的詮釋,會讓我覺得很可惜。就是我會覺得有些素材、有些剪接拼貼地很好,但也有些太果斷太直接的地方。

而且我其實蠻感到微妙的,是相對於宮崎駿本人,這部片很大程度是建立在鈴木敏夫對宮崎駿的觀察上,那些話語有那麼點像是一位狡猾的商人如何去形塑狂人創作者的手段。且比起宮崎駿本人,我覺得這兩人的情誼真的很有意思,鈴木對他的擔心與信任,很大程度無法純粹友誼、而是站在事業夥伴與投資者的位置,就是有些狡猾但又不能說是全是功利,這點非常有意思。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畫面定在米津的時候我也好震撼,米津好年輕,雖然不同專業但對空間裡的其他人來說,米津已經是下個,或是下下個世代的人了。時代在前進,有人掉隊,有人加入,然後世界輪轉著繼續下去。米津講到北極星的時候我也是難以承受,宮崎駿之於我並不是那麼重要,但完全理解北極星的存在,而這之間他們產生的聯繫包含了好多重要的含義。@lala3287549 - 【影】 看了與夢前行。我也喜歡這段心得,確實宮崎駿有種永遠在那邊的印象。從我開始知道他時,他就是老爺爺,雖然幾度宣告退休又賴皮,但他就是一直在那邊,持續創作。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次之所以看紀錄片,很大程度是看到很多人提到電影提到他與許多人的死別,想看看這個主題,就這方面來說還是很有收穫。朋友過世後,因為沒有同樣重要替代的存在,所以會不斷嘟嘟噥噥、想跟死者說話,想尋求意見,那種人事凋謝感,對比以為一直會在那邊的北極星這個意象,真的好殘酷又好精準。

電影內出現的幼兒園也是,對學童來說,那是「一直在那邊的宮崎駿爺爺」,老年人很多時候,就像是停滯般的存在,你習慣他露出老態,習慣他的壞脾氣,習慣很多東西,直到某一天你忽然發現他「已經那麼老」,不是變老了,是比你預期地更老了,才忽然內心一凜。

紀錄片中,看著宮崎駿不斷抽菸、上下樓梯,我都心驚膽顫(當然也包含他很愛在有很多紙張的工作室抽菸的單純焦慮)。就是意識到他的體力下滑了吧。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我也還記得《蒼鷺與少年》上映後,宮崎駿不如平常說要退休,反而提到他還想繼續創作,搞得很多人反而很擔心,覺得這可能真的是告別作了。到了老年,任何反常都讓人心驚膽顫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