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TheDepressed
4 days ago @Edit 4 days ago
回不去的彼岸舊創茶repo(1130424)
latest #7
關於地名:實際上我一直避免直接使用顯而易見的地名(當然考量到情節透露過多要素,對於有相應知識的還是不難猜到主題),而是改以別稱使用,江寧化用的便是故都南京於唐、清時所主要使用的名稱,曾在考慮名單上的還有金陵、應天等,但前者太著名,後者又與末段車站名的使用有些違和感,便最終選了江寧。其餘的地名中,渝都化用重慶的簡稱,江城使用武漢的別稱,申城使用上海的別稱,楚庭是傳說中廣州的古名,閩州是福建的古行政區名(我找不到更合適而隱晦的),而蓬萊與稻江,前者引用臺灣的古雅稱,後者則借大稻埕的雅稱指代臺北,主要是臺北本身除了天龍國幾乎找不到其他別稱。
關於主角:其實主角最一開始並不是套用蔣宋美齡,而且故事的結局她留在蓬萊,離不開也回不去,而不是如宋美齡一樣赴美頤養天年。關於她的身分,有一段我最後沒放出來的設定,她是一個「頭上別著白色的梅花樣髮夾,衣著隨時代改變,然而外表看著與實際年齡嚴重不符」的女性,她的外表並不會隨時間老化,事實上,她其實指涉的並不是特定的個人,而是「中華民國」的擬人化形象,或者至少是「廣州—南京—重慶」這個法統的擬人化形象,不過,她在某種程度上也能代表在內戰中離散的外省族群。
關於「後續」:在設想中,這篇文章的主題其實有兩個「後續」,一是作為「災難後續」的「另一次槍響」,這個後續打破了主角原先認定的靜止不變或主要衝突已結束的狀態,二是「逃離江寧以後的後續」,也是故事主要的內容
立即下載
關於內文:「災難」對應抗戰,即中日戰爭,之所以主角將其稱之為災難的原因是,這場戰爭本身對中國大陸所造成的傷害與損失甚鉅,戰爭中所出現的慘無人道的戰爭罪行亦數不勝數,乃至於它對政權的衝擊也劇烈。「災難結束後的春末回江寧」指代1946年5月5日的還都,著名新年曲《恭喜恭喜》即是當時為慶祝戰爭勝利而作。「實踐理想」與文章末的「將這裡的自由空氣也帶回去」實際上是相互呼應的,指最終未能實踐的繁榮、憲政自由中國的概念。
「杜鵑盛放的那個春季」與「再次聽到了那熟悉而令人恐懼的槍響聲」則指1949年4月23-24日前後中共逼近並佔領南京;值得深提的是,這裡與前面「災難」相對比的環節其實考量了當時離散的那群人的心理狀態,即「這次離開是暫時的,自己將在數年內回到原居地」;而「提心吊膽、害怕著死亡的降臨」雖然就主角而言恐懼的是自身將因為這場戰爭而被殺(被消滅),但同時也反映了整個離散下多數人驚險的歷程,這樣的動盪底下,暴力、飢餓與疾病是普遍的,存活到局勢安定反而難能可貴。「在梅花初綻的冬天輾轉抵達了稻江」指1949年12月7日中央政府遷往臺北辦公(在廣州、重慶、成都都已淪陷或不再安全的狀況下),由於臺灣方才納入中華民國統治不及5年,因此主角「對稻江的印象不多」。
那些關於「回去」的問答則是基於當時政權所作作出的承諾,所謂的「朋友」其實隱喻的是與各國的外交關係,「另一場變故」則指蔣中正的死,文章中描述的路祭場面即是當時發生的狀況(民眾自發或被動員前往路祭),而對於主角而言,這同時意味著「共事五十年的人離去(文章中把統治者設定為與主角「共事」,另外,老蔣是真的主導了民國政局50年,這是主角對他情感複雜的主因)與「回到故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再可能,因為即便是主角認為最堅定的人也沒能在生命終結前達成」。
末三段反映的是當下的現實,「名字被逐漸遺忘」與「記憶愈來越少被提起」指代民主化以後轉而僅關注本地、淡化圖騰中帶有的非本地意識的趨勢;「江寧復興站」即「南京復興站」,一個在意料之外成為已逝去的舊時代色彩最濃的站名,但也因此勾起主角更濃的情緒;最後,作為「民國意象」的主角回不去「江寧」,而只能在「蓬萊稻江」等待最終時刻來臨,正如現實中......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