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無有聞見之雜、記誦之煩、辭章之靡濫、功利之馳逐,而但使之孝其親、弟其長、信其朋友,以復其心體之同然。
程子嘗云:「覷著堯學他行事,無他許多聰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動容周旋中禮?」又云:「心通於道,然後能辨是非。」
你沒有禮貌在先 現在還管老子我心通於道然能辨是非??
《系》言「何思何慮」,是言所思所慮只是一個天理,更無別思別慮耳,非謂無思無慮也,故曰「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今欲去此之蔽,不知致力於此而欲以外求,是猶目之不明者,不務服藥調理以治其目,而徒倀倀然求明於其外,明豈可以自外而得哉?任情恣意之害,亦以不能精察天理於此心之良知而已。
若見得自性明白時,氣即是性,性即是氣,原無性氣之可分也。
非若後世廣記博誦古人之言詞以為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達之具於其外者也。
若見得自性明白時,氣即是性,性即是氣,原無性氣之可分也。
爾諸教讀其務體吾意,永以為訓,毋輒因時俗之言改廢其繩墨,庶成蒙以養正之功矣。
若文中子,則又不可謂之不知學者,其書雖多出於其徒,亦多有未是處,然其大略則亦居然可見。
「蘇秦、張儀之智,也是聖人之資。後世事業文章,許多豪傑名家,只是學得儀、秦故智。儀、秦學術善揣摸人情,無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說不能窮。儀、秦亦是窺見得良知妙用處,但用之於不善爾。」
你的意思是說就算讀書也不一定有用 既然如此那我們來聊聊明天天氣好了
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
要跟你聊天氣 就又消失~~不會就說不會啊 我又不會笑你
好啦 看來你是輸了 夾著尾巴跑了 沒關係 很高興今天跟你的對談~~EVEN你是個跟不上流行的糟老頭
若主意頭腦專以致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致良知之功。
上蔡之問與伊川之答,亦只是上蔡、伊川之意,與孔子《系辭》原旨稍有不同。
此本不是險僻難見的道理,人或意見不同者,還是良知尚有纖翳潛伏。
「是有心求異,即不是。吾說與晦庵時有不同者,為入門下手處有毫釐千里之分。不得不辯。然吾之心與晦庵之心,未嘗異也。若其餘文羲解得明當處,如何動得一字」
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謂之學,以求解其惑而言謂之問,以求通其說而言謂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謂之辯,以求履其實而言謂之行。
近時懸空去做勿忘勿助者,其意見正有此病,最能擔誤人,不可不滌除耳。
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