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神經外科] 梭狀迴 - 梭狀迴臉孔區(fusiform face area)位於視覺聯合皮層底部。研究顯示,右半球比左半球更能辨識人的臉孔。臉孔辨識區有獨立的加工區,一名統覺失認症的患者很可能同時保留辨別臉孔的能力。 臉孔辯識區位於右梭狀迴,該區與多種複雜的刺激識別有關,為獲得識别近似物體技能的關鍵性區域。
latest #6
2010年,美國神經疾病與腦中風國家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DS)一篇發表在PNAS的研究中,研究團隊找來164對同卵雙胞胎,還有125對異卵雙胞胎,測驗認臉能力。
測驗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研究人員會讓受測者先看6張照片;第二階段則是從6張照片中挑出一張,再混入另外幾張第一階段沒出現的照片,要受測者挑出第一階段有出現的那張。 研究結果顯示,比起異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兄弟 / 姊妹認臉能力非常相似,所以研究團隊認為「認臉能力是一種遺傳」。
就在同一時期,麻省理工(MIT)和北京師範大學的跨國研究團隊,也利用類似的研究方法,發現「認臉」是一種獨立的認知能力,和物體辨識、語言能力……等能力沒有直接的關聯,不像智商(IQ)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
Key to face blindness uncovered一位患有癲癇(epilepsy)的工程師布萊克威爾(Ron Blackwell)在2011年時到史丹佛大學尋求更有效的療法。他在青少年時期就發病了,到了47歲時,他接受的療法越來越無效。於是史丹佛的神經科學家帕維茲(Josef Parvizi )建議他接受一些測試,找出癲癇發作的來源,或許還能透過手術來解決癲癇問題。
帕維茲將電極置於布萊克威爾的顳葉(temporal lobe)頭皮上,再通上微弱的電流。只要某個電極引起布萊克威爾的癲癇發作,就能找到出問題的腦區。 在梭狀迴上的電極通電之後,布萊克威爾跟帕維茲說:「你剛剛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臉整個變形。」電流停止後又回復正常。後來帕維茲還找了他的助理來給布萊克威爾看,通電之後一樣變了個人。
電流刺激梭狀迴,變的只有看到的人臉,其他像是穿著、膚色、或者房間的其他物品都沒有改變。也就是說,梭狀迴非常特定只參與了大腦辨識人臉的任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