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想睡,不過還是記一下好了,等明天的話肯定會忘記
下收認知心理筆記。
latest #8
何謂失認症?
失認症是個體對真實世界的物體辨識受到阻礙。個體辨識物體的失敗或缺陷有兩種形式,不是特徵組型無法被綜合成一個整體,就是不能連結整體組型的意義。視覺失認症的有兩種類型,兩種類型的缺陷不同,且是源自大腦不同區域。
統覺失認症:辨識知覺組型時產生基本障礙,處理初步視覺特徵的能力沒有困難,但無法連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或知覺,如無法區辨正方形、長方形,也無法複製或比對簡單組型。屬於一種特徵偵測的機能失調,從視覺刺激提取特徵歷程的功能異常。導因於右半腦頂葉區域的腦傷。
連結失認症:個體能將知覺到的特徵組合成一個整體組型,但無法連結組型的意義,無法將知覺到的整體連接到已儲存去辨識的相關知識。也就是完形或組型雖已形成,但喪失連結意義與物體名稱的路徑。導因於偏向較低、較靠近大腦兩半邊的顳葉的腦傷。
視覺組型辨識的理論
視覺組型辨識理論可分為四類: 模板比對理論、視覺偵測理論(魔宮理論)和概念趨動組型辨識論、構成要素理論、確認組型
模板比對理論: 說明當我們要辨識一個組型(數字、字母等)時,會將該組型與原有腦中儲存的相對應模板進行比對,然後確認該組型。然而,這個理論卻無法解釋我們從未看過的事物該如何進行辨認;也無法比對同一種類型但型態變化性極大的事物(如雲或水)。
視覺偵測理論(魔宮理論)和概念趨動組型辨識論: 前者將辨識過程比做大腦呼喚精靈的模式,將過程分為影像精靈(編碼刺激)、計算精靈(比對編碼後的組型)、認知精靈(呈現所有組型特徵組合)和認知精靈(最後決擇最接近刺激組型的辨識組型)。不過該理論因為只強調資料驅動的處理,所以有了後者理論的補充,增加了脈絡與個人期待的機制進入組型辨識的歷程,使得相對高階的知識仍可以影響低階知識。
構成要素理論: 強調由下而上的辨識處理,個體在辨識物體時,會將物體分解為兩個重點:物體的邊緣和線與線交會之處;接著,個體開始搜尋記憶中符合該物體的組合要素,最後確認組型。而該理論的缺點也就在於無法解釋個體如何辨認出屬於同性質但具有特定性的事物,如人臉或者狗的種類。另外,此說亦強調特徵為先的概念,個體會先確認物體的構成要素才能知覺到整個物體的組型,然而數據證明,人們在知覺構成要素和整體組型是同步的。
聯結論: 它以計算式的概念解釋辨識的過程,依序分為下列單元:
輸入單位:為辨識結構的基礎因子,接收來自環境輸入階層的刺激後,進行特徵偵測。
隱藏單位:經偵測後,符合的因子會激發結構中的隱藏單位,使其以加權表徵的方式連接因子間的的關係,特徵符合者加權為正,反之為負。
輸出單位:接收隱藏單位傳送的正負向激發,得以在超越閾值之狀態下啟動辨識功能。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