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悅耳,那多半不是實話。
過去的大學閨中密友說道,唸研究所的這幾年,我變得防衛心很強,說話總是小心翼翼,本來很單純的想法,在幾經思考過後總是變了調,因為害怕得罪他們的想法,導致結果完全照著我的劇本前進。
時間久了,自然變的疏遠
latest #6
原來造成這一切的,是我自己,因為分不清楚敵友,錯用了對待他人的方式。
以笑回應成了消弭詭譎感的解釋,說再多都是想合理解釋自己的行為,所以我被勒令不准回應,先自己思考一下過去是不是因為這種態度搞砸了很多事情
其實,不論是聽的當下或是反思後的現在,或許有一點委屈,但沒有生氣也沒要客套,因為我確實是想從他們嘴裡聽實話,所以再直接我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應,但這樣的回應就是被稱之為【解釋】
而這些解釋也正顯示出,我習慣不聽完別人說話就插嘴打斷
用自以為的角度體貼別人,其實正是給別人造成壓力與負擔,也正是一般俗稱的【想太多】
我想我該做的,不是閉上嘴巴再也不說,而是重新找回對這些學生時代朋友的信任,然後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再懷疑。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