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服貿,馬總統有兩句常講的話:「服貿協議通過,台灣才有機會加入一些區域經濟協定;加入區域經濟協定,台灣的經濟才有活路。」
但,事實是:有自己發展方向和利基的國家,加入某些區域經濟協定,如虎添翼;否則,加入再多區域經濟協定,也是病貓。菲律賓和柬埔寨可是加入RCEP 的,如何呢?安倍上台前的日本加入的區域經濟協定可不比其他國家少,怎麼會出現消失的二十年?
至於說服貿協議不通過,台灣就加入不了 TPP 與 RCEP,那是在愚民。TPP 和 RCEP 是兩個互別苗頭的區域經濟協定。TPP 是美國在當老大,RCEP 是中國有影響力,兩者在互別苗頭。
我們政府在去年底之前,鮮少表態要積極加入TPP。去年過於熱中往中國傾斜,被美國盯上了,這才開始強調 TPP。事實上,連蕭萬長在公開演講都承認:在TPP,是我們可以幫中國大陸講話。馬總統故意把TPP 與 RCEP混為一談,又故意把服貿協議的簽訂和能否加入TPP混為一談,是混淆焦點。
許多危險,還不是來自對岸的。馬總統許多作為一直在破壞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信心、價值觀,和制度。
政府官員只相信大陸是台灣經濟的救命丹──他是在消滅我們整個國家突破困局的視野與信心。
去年,運將劉進義自殺。他留下遺書說:「謝謝馬英九,給了我一個機會,做出一個最難的決定。」讓這個版本的服貿就此生效的話,台灣眾多的升斗小民,不知還有多少人要留下像劉進義這樣的遺書。
這讓我想起了ECFA。台灣的問題其實並不完全如政府所說的是在經濟上,而是馬政府從以前到現在所指稱的,如果不簽經濟協定,台灣就會落後南韓,這並不是全部的事實。馬政府從未真正提出一個對策和足以服人的論點來說服人民。
這些如果不簽就會導致失去競爭力的說法,其實只是讓政府找到藉口轉移注意力,不去正視問題的核心──台灣真正的問題是在國內的產業結構與財經部門並沒有很好的運作,亦缺乏對研發與創新部門的投資。
當台灣的企業在過去很輕易的就得以登陸使用他們廉價的勞工和土地等,那長期下來其實並不太可能提供台灣自身產業創新的誘因,台灣正逐漸失去在科技和創新產業上所掌握的技術。其實台灣並不是沒有優勢,只是政府應該正視並對國內產業結構與整體環境進行調整,提出實際應對的政策。
馬政府上台後更加深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而不去考量到台灣的其他可能性,例如,更加強與歐盟或美國的經貿合作,或者把台灣放入全球化的脈絡來思考其他的可能性。唯一強調的就是中國。
終於看完了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