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下旬看了《飢餓遊戲:自由幻夢Ⅰ》(The Hunger Games:Mockingjay-Part 1),完全可以了解中國大陸封鎖這部電影的理由,不過有趣的是,老共當年還極力讚賞《水滸傳》是部宣揚農民起義的好書,怎麼現在連部談革命的電影也不給上映?
latest #16
小說改編電影最常見的兩種型態,一種是忠於原著精神的呈現方式,例如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導演的《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確實吻合原作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想要表達的精神(因為他也是編劇);另一種則是根據文本走出自己的路,例如王家衛執導的《東邪西毒》,除了歐陽鋒、黃藥師和洪七公的名字與原著《射鵰英雄傳》相同外,這兩部作品真的沒什麼關聯性。
《飢餓遊戲》三部曲的電影版基本上很忠於原著,只是為了戲劇張力與票房考量,修改了一些小地方,可是核心概念並沒有變動;個人認為三部曲的結構像是在傳達三種理念,第一集《飢餓遊戲》講的是求生,第二集《星火燎原》提的是犠牲,第三集《自由幻夢》說的則是反抗。
然而,這些概念的根本還是在談生存,主角凱妮絲‧艾佛丁(Katniss Everdeen,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飾演)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生存,不過很多時候不是為了自己,而是那些她所關心的人。
立即下載
原著中的凱妮絲個性衝動,而且常蔑視許多既定的規則,即使遵守,也是口服心不服;但對於她所關心的人,卻有著滿滿的愛與包容,即使犠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簡單來說,凱妮絲有時候會中二病發作,在旁人眼中就像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死小孩,但是溫柔起來時,卻有著滴水穿石的堅韌。
因為這份關心他人更重於自己的堅韌,讓凱妮絲成為無人能取代的革命象徵-學舌鳥(Mockingjay);為了保護妹妹小櫻-櫻草花‧艾佛丁(Primrose Everdeen),自願成為貢品;為了表示對盟友小芸(Rue)的尊重,即使知道會觸犯都城(the Capital)的大忌,依舊冒著生命危險對著攝影鏡頭擺出第十一區的手勢;為了讓她與比德(Peeta Mellark)都能在飢餓遊戲中活下去,不惜以自殺方式來嘲諷都城。
凱妮絲性格衝動卻總先考量身邊的人,這種情操正是革命志士的基本要素之一,這也是第十三區在號召革命最難的突破點-信念-即使犧牲生命也要完成使命;就算自己倒下了,但是之後的同伴會踩著自己的屍體跟上來;不怕死的對手一向都很恐怖。
都城和第十三區的矛盾持續已久,雙方都擁有核子武器,可以給予對方痛擊,但是都無法一擊必殺,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毁滅性的報復,最後雙方一起從地圖上消失。因為這種恐怖平衡,幾十年過去,兩邊都無法更進一步,所以第十三區要擊敗都城,就必須要走傳統路線-用人命堆出來的革命。可是,沒有犧牲自我的打算就談不上革命,這也是為何第十三區需要凱妮絲站出來,因為她從踏入飢餓遊戲開始,就是一種犠牲,凱妮絲的存在就是革命的聖火。
不過,凱妮絲同意幫第十三區宣傳革命,並不代表她認同第十三區,也不是因為她痛恨都城,她的交換條件是為了拯救那些還留在都城中的其他人,特別是比德,她要求革命成功後無條件的特赦,如果說稍微有些私心,就是讓妹妹小櫻可以養隻貓,但終究還是為他人著想,而那就是凱妮絲。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凱妮絲對他人的關懷始終重於自己。
電影中,個人覺得最有趣的地方在於臥底於都城的遊戲設計師-普魯塔克(Plutarch Heavensbee,由去年初逝世的菲利浦‧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在指導凱妮絲拍攝革命宣傳影片時的互動。因為凱妮絲是個相當真性情的女孩,所以她不懂得演戲,因此怎麼拍就是無法對味,普魯塔克還批評凱妮絲演得爛,在經過多次重拍後,勉強剪出來的宣傳片也像個笑話。
不過一想到兩位演員的背景,讓奧斯卡影后裝出演技笨拙的模樣,再讓奧斯卡影帝大力嫌棄,怎麼想都覺得好笑。
這段引人發笑的互動並不是刻意加入的劇情,而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就是因為演出來的宣傳影片糟透了,所以凱妮絲的導師-黑密契(Haymitch Abernathy)才會提出讓凱妮絲去戰場走一趟,由攝影團隊直接拍下凱妮絲的反應。
果不其然,都城轟炸醫院的舉動,讓中二病重到無可救藥的凱妮絲當場抓狂,不只用弓箭擊落戰鬥機(這段情節就是真的在拍電影了!),還直接對著攝影鏡頭怒吼:「If we burn,you burn with us!」這真情流露的瞬間,順利剪輯成了一部相當有震憾力的宣傳片。
這段畫面讓我想到《魔鬼終結者:未來救贖》(Terminator Salvation)中,反抗軍領導約翰‧康納(John Connor)拿著無線電這麼說著:「This is John Connor。If you're listening to this,you are the resistance。」
革命不只需要火花,而且要讓人感動,不論是凱妮絲在戰場上嘶啞著嗓子狂吼,或是約翰‧康納看似平靜卻蘊藏力量的號召,那都會讓人願意投入。
之後,第十三區的攝影團隊更巧妙地引導凱妮絲唱起<吊人樹>(The Hanging Tree),透過宣傳後,這首<吊人樹>變成革命歌曲,接著的鏡頭就是反抗軍一邊唱著<吊人樹>,一邊扛著炸彈,猶如神風特攻隊一樣,明知有去無回、百死無生,還是前仆後繼地往前衝。革命,不就是這樣嗎?
唯一可惜的是,應該一氣呵成的三部曲完結篇,硬是拆成上下兩集來上映,雖然不喜歡也只能接受,而且我知道自己還會再進場,因為看過原著小說的我,很期待凱妮絲在大結局的最後反抗,那是更深一層的革命。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