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Age of Ultron)這部電影後,我有些茫然,也有些期待;因為就娛樂片來說,它不算失敗,但就Marvel系列電影來看,它離成功似乎也有些距離。
latest #11
對於一部有前傳,也確定會有續集的電影來說,如何承上啟下,而且又不失獨立性,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做得好,系列片才有可能形成經典;但是做得不夠漂亮,那麼這部電影就會變成前傳故事的延伸,或是續集片的大型預告片,不論是哪一種失敗,對電影本身或是觀眾來說,都不太可能是種好事。
然而,不管怎麼定位《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對我而言,在離開電影院後,我已經開始期待起《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Civil War)的到來,因為隨著系列電影一部部地上映,那些當初埋下的種子已經開始發芽:超級英雄陣營的分裂。
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超級英雄聯盟就是一群不受控制的怪胎所組成的團體,而這個團體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肝膽相照,但大多時候都各懷鬼胎;他們與一般團體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這些怪胎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能力,令人慶幸的是,他們通常都將能力用在守正辟邪、懲奸除惡,所以還能被社會大眾所接受。
此外,還有那種讓人又愛又恨又敬又懼的超級英雄,例如浩克(Hulk),發起威來,可以變成地球的守護天使,但一變臉,就會化身成毁滅人類社會的破壞神,面對這種無法定義的超級英雄,普羅大眾根本無所適從。
其實,在一般人的文化中,那些特立獨行的少數份子多半和不受歡迎劃上等號,不論是外貌、性格,還是出身背景,主流社會就是喜歡平庸的一般化,更不用說是超越正常人所能理解的存在。
或許Marvel想試一下寓教於樂,於是在原著漫畫《內戰》(Civil War)中提出一些有趣的爭辯:「政府有無資格列管超級英雄?」、「超級英雄有無義務受到政府管轄?」以及「超級英雄的身分應否公開?」為了這些事,被視為正義代表的超級英雄們分裂成兩大陣營,然後開始火拼,這陣容就像MLB、NBA的明星賽一樣星光熠熠,而且是真刀真槍的對決,絕無表演成分,光是主軸就值得等待。
其實這些概念從《復仇者聯盟》的第1集開始,就已經有了著墨,到了第2集依舊沿用,只是前兩集內鬥的場面實在不夠精彩,但從舖路打地基的方向觀之,這種氛圍就是在慢慢地蘊釀,然後靜靜地等待,直到甜美的果實成熟。我衷心地希望《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能夠不負眾望,在大銀幕上展現出《內戰》的場面與魄力,當然,那些潛藏在娛樂底下的哲學思辨,也很值得一看。
畢竟某些道理就不適合一刀兩斷地說清楚,換個方式,在紆迴與隱諱之間讓觀眾自己思考,能傳達的意念可能更多。
另外,我覺得飾演快銀(Quicksilver)的Aaron Taylor-Johnson確實有兩把刷子,對他最早的印象,是在《特攻聯盟》(Kick-Ass)演出屌爆俠,後來又在《哥吉拉》(Godzilla,2014)與飾演緋紅女巫(Scarlet Witch)的Elizabeth Olsen扮夫妻,如果不是因為知道他的背景,根本想像不到這三個角色都由他演出;
做為一個演員,能在短期內,將三部不同電影的角色飾演到幾乎不存在連結感,不論是演技還是化妝,都值得令人肯定。不過,我也要說,同樣是快銀,《X戰警:未來昔日》(X-Men:Days of Future Past)的版本,其實比較讓我感動。
最後,為了表示對Paul Walker的悼念,我也用了現金來支持一下《玩命關頭7》(Furious 7)。然而,開演半小時左右,我就睡著了;醒來後,飾演大反派的Jason Statham已經被光頭老大Vin Diesel與他的快樂伙伴擊敗了,接著就是號稱讓一堆影迷在電影院噴淚的感人片尾,可是我看完後,一滴眼淚也沒有流出來,只覺得心頭十分空虛,因為花錢在電影院睡覺真的是件很蠢的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