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後的今天,看著紀錄片的觀眾恐怕和台下學生有同樣的質疑吧。芥和三島當然可以、而且肯定有能力針對實際的社會問題辯論,如同其他人那樣。但芥戲劇化的行為、邀約、挑衅方式──帶嬰兒赴會、要學生想痛毆三島就自己上來(結果沒有XD對方很穩重地抓著辯論話題)的時候還幫三島點菸、大聲宣告太無聊所以要離開──芥為現場注入了唯有當下才能產生的東西,那種不安定感正是「現場」之所以成為「現場」的原因。
芥是劇場人,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而同時,熟悉媒體效果的三島亦是。相較900號教室裡的其餘學生,芥不僅僅與三島在政治立場交鋒,三島同時也是芥在美學意識上的對手。於是當所有人都茫然於來往的兩人到底想把辯論會帶到何方(芥真的很執著和三島討論「桌子的生產意義的變動」之類的問題ㄟ),只有這兩人在彼此相異又交錯的話語裡共鳴出穩定的頻率。
紀錄片尾聲時,芥談到自己得知三島在市谷發動兵變時,想的是「這傢伙又在幹蠢事了。」但芥也說,他認為三島的死是得願所償。我覺得芥是真的懂。
他們貫徹行動的方式不同,但同樣都為了追尋而不斷提問、尋找突破的可能。芥是真的懂。
但話說回來,如果紀錄片想透過三島、芥,乃至900號教室所有人同在的凝聚感渲染這場辯論象徵的意義(那個結尾…),倒大可不必。而且我是來看辯論的,不用特別告訴我三島或芥多有魅力了
上映最開心的事大概就是突然好多人寫三島吧XD
書迷狂喜亂舞
盛浩偉的四篇
①、
②、
③、
④
記得紀錄片裡面從文學作品切入三島思想的,好像只有平野一位?但平野總是一針見血。
芥和三島爭論時間和空間的問題。鏡頭帶到平野,平野說三島的作品裡沒有含辛茹苦十幾年的角色,仔細一想似乎是那樣。就連《禁色》的俊輔,實際上也是更像三島概念的化身,而缺少生活的痕跡。(不過三島幾乎大部分小說都在試圖抵抗「日常化未來」,所以也不意外)
平野談到三島作為戰爭倖存者的罪惡感
平野啓一郎が語る、三島由紀夫とその文学|サイカルジャーナル|NHKオンライン戦争に参加しなかった三島は自分の政治的な言説をその中でどう位置づけていいか、よくわからなかったと思います。戦争について言及しようとしても、「でも戦争に行っていないではないか」と言われるし、参加していない立場で、戦争による死が意味のない死だったんだと言うこともなかなかできませんでした。
ーーそれは一種の罪悪感に近い感情を抱えていた?「サバイバーズ・ギルト」という言葉があります。大災害に遭って命からがら九死に一生を得たような人が、自分の近しい人が死んでしまったのになぜ自分だけが生き残っているのかと思い悩むという現象ですが、三島の場合もそれに近い感情を持った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います。
ーー“異なる生”とは、文豪として生きるという道のことでしょうか?
文豪として生きる道はあったでしょうね。彼が尊敬していた谷崎潤一郎のように、長生きして、徐々に芸術を完成させていくという道もあったはずだと思います。ただ、なかなか彼自身の生き方としては、そうなり得なかったところがあるんじゃないかなと思います。彼は長生きするということのイメージをなかなか持てなかったんだと思うんですね。それは、あの世代特有の問題ですが、戦争で死んだのは自分たちの世代で、上の世代はみんな生き残っているではないかと。そういう世代を手本に生きようというイメージが持てないんです。
だから三島が理想化している人は、レイモン・ラディゲ(フランスの小説家・詩人、20歳で死去した)とか、幕末の志士や二・二六事件の将校とか、若くして死んだ人たちばかりなんですね。どう生きていくべきかという手本が世代的になかったことも、非常に苦しかったんじゃないでしょうか。
覺ㄉ受到了重擊
偶爾看到網路或他人言論浪漫化三島之死都會尷尬發作,把三島視為「將死亡藝術化」的象徵人物來景仰、或只看見他行為與整個社會的格格不入,終究也是忽略他作為一個個體,為了「生」曾經做過什麼樣的嘗試和經歷過什麼樣的苦痛吧。
我始終認為如果不是對生命死去的孤獨有深切認識,是寫不出〈盛夏之死〉這種作品來的。
(p.195-196)
然而,每當這種軟弱的念頭萌芽,朝子就會奮發而起,努力試圖回想昔日曾激烈反抗老人們用來安慰她的「一切都是天注定」這句話時的憤怒。她反省自己當時為何那樣反抗,為何那樣憤怒。想必,那時候,朝子真正害怕的是自己終於死心看開。我們對於死者還有太多該做卻來不及做的事。悔恨是一種愚行,自己煩惱當初本來可以這樣或那樣是一種無意義的徒勞,但那也是我們對死者最後的人力奉獻。我們渴望把死亡,長久地(哪怕只是多一點點時間),挽留在人性化事件、人性化戲劇的範圍內。
(p.203-204)
「三個人!開什麼玩笑!一次三個人!」──朝子說。
這個數目,對一個家庭而言太過龐大,對社會而言太渺小。而且沒有戰死者或殉職者那種社會關係的連結,只是孤獨的個人之死。朝子女性化的自私心態,每每總為這謎樣的數目感到困惑。至於勝,這個多少比較社會化的男人,有一天忽然發現用社會的眼光看待這件事更方便。換言之,那是一種「不是被社會殺死,其實很幸福」的看法。
(p.220)
我們的生命並非只有令人覺醒的力量。生命有時令人沉睡。活得好的人並非是永遠清醒的人,而是有時能夠毅然入睡的人。
一如死帶給不願凍死的人難以抗拒的睡意,生有時也會給渴望活下去的人同樣的處方。這種時候,想活下去的意志,意外地藉由那意志之死而生。
1.一直都是看三島的小說和散文比較多。三島在《不道德教育講座》和《反貞女大學》的嗆辣形象太根深蒂固了,導致我覺得全共鬪辯論的他實在好有禮貌(????
被芥打斷或緊咬不放都保持著餘韻,甚至也不會因此想帶走對方節奏,而是每次都讓芥好好說完。
2.打電話給木村修卻是木村女友接起,三島問她:「你愛他嗎?」
可能對三島而言,愛還是存在某種意義的吧。他並不真的完全像他自己作品裡所營造的那般犬儒。雖然我滿腦子都在想,不曉得木村要是讀了《鏡子之家》會有什麼心得。三島可是會寫「戀愛像黴菌」、「神聖的事物最猥褻,所以結婚比戀愛更猥褻」這種話的人。
(到底誰敢跟他結婚(喂
3.芥跟三島的互動真的很XDDDDD
你現在知道太宰的心情了吧想必三島看芥也是倍感親切吧哇哈哈哈哈
您也曾當過年輕的恐怖份子嘛
至今,我已記不得是哪個季節造訪太宰治的,只記得《斜陽》連載剛剛結束之時,似乎是在秋季吧。至於帶我前往的可能是矢代靜一及其文學同好、後來早逝的原田吧,我連這亦記不清楚了。那次,我好像是穿著條紋和服。平常很少穿和服的我之所以這樣打扮,是因為我把造訪太宰治視為盛事。
誇張地說,我的心情宛如懷裡暗藏匕首出門的恐怖分子。
來這裡的路上,我始終在尋覓將心中想法一吐為快的機會,因為若不能把它說出來,此行便毫無意義,自己也將喪失在文學上的立足之地。
然而,慚愧的是,我卻以笨拙、欲言又止的口氣說了出來。也就是說,我當著太宰治的面這樣說道:
「我不喜歡太宰先生的文學作品。」
在那瞬間,太宰猛然地凝視著我,身子往後退了一下,露出了措手不及的表情。不過,他立即側身轉向龜井那邊,自言自語地說:
「你即使這樣說,可你終究來了。所以還是喜歡的嘛,對不對?你還是喜歡的呀。」
如今,我已是當時太宰治那樣的年齡,多少也可體會到他當時被初次見面的青年批評「我不喜歡你的文學作品」的心情了,因為我也曾數次遇到這樣的場面。
我曾在意想不到的地點,意想不到的時間,遇到一個陌生的青年走來,他歪嘴微笑著,神色因緊張而蒼白。他為了不失去證明自己誠實的機會,冷不防地對我說:「我不喜歡你的文學作品,而且令我反感!」碰見這種文學上的刺客,似乎是作家的宿命。坦白地說,我不喜歡這樣的青年,不寬恕這種幼稚的行為。我很有風度地笑著避開,佯裝沒聽見的樣子。要說我與太宰治最大的不同,或者確切地說,我們之間的文學差異,在於我絕不會說:「可你終究來了,所以還是喜歡的嘛。」
許仁碩老師從警政體系切入的觀察好好看
大約摘錄一下(雖然有些聽得不是很清楚@@):
2:01:24 日本有無轉型正義?如何透過公安警察(政治警察)運作維持威權體制?台灣警察也有這樣的情形嗎?有無外力與其抗衡?
許仁碩老師首先提到目前日本法院對戰前政治犯再審意願還是很低的,也缺少特殊條例處理。
雖然美國佔領日本時期為了鞏固統治,曾主導過轉型正義,廢除逮捕政治犯的法律、釋放政治犯,放逐並審判右派官員。但美國打壓日本保守勢力、扶植左派成立工會,為的是向世界宣告在美國牽制之下,日本已轉型成民主國家。當時日本左派與美軍之間猶如蜜月期。
直到韓戰爆發,美國政策轉向將日本打造為對抗社會主義的前線基地,開始抓補共產黨。原A級戰犯、官員與政治警察亦回復崗位,政治警察以「公安警察」之名延續下去,承襲戰前意識,成為了對付戰後社會運動的主力。
「公安警察」針對各類社會運動也發展出專門的分類(EX:環運、工運),並且同時煽動社會大眾對工會、左派勢力、共產黨的恐懼;此外司法體制也有「公安檢察官」,檢審一體對付社會運動。
原先由於美國及日本民主派力量強勢,公安警察並沒有太活躍,但6、70年代因應社會運動,政治家撥了預算使公安警察壯大。雖然淺間山莊事件使得左派聲勢在社會上戲劇化瓦解,公安警察並未因此解散或降低監控強度,而是監控網分散到其他非首要的左派人士身上。
老師提到從他的觀點來看,日本70年代事件發生以後,在社會上仍殘存延續的恐懼並不是自然生成的狀態,而是國家機器透過每年持續發表報告書、抓捕異議人士與共產黨,有意識且持續地再生產。因此不僅沒有實行轉型正義,也透過民主社會成功維持了威權體制。
這個也是題外話。想到若松孝二討厭警察到要在電影裡殺警察的地步,但《狂走情死考》是真的好好看
2018桃園電影節|騷動的時代精神:1968|狂走情死考 Running in Madness, Dyi...若松孝二WAKAMATSU Koji|日本 Japan|1969|B&W, Colour|72min
以第二次安保鬥爭為背景,無助的左翼運動青年左兵,力勸身為警長的哥哥加入反美帝陣營失敗後,陷入哥哥暴力的「愛的鞭笞」;嫂子在混亂中槍殺了自己的丈夫,與左兵連夜出逃,躲避警方追捕。
兩人衝破道德的肉身交纏,仿若一場革命的隱喻。最終,公路逃亡只能從世界的盡頭逃回原點,悖德的愛情最終被未死的哥哥發現,左兵卻只是無語地看著嫂子被虐打,亦意味著運動的失敗與歸結。
但若松孝二改編三島生平的《殉日》我看過即失憶(真的還是不要看耶(幹
我也蠻喜歡《女學生游擊隊》的,但現在想重看實在不知哪裡可找
足立正生ADACHI Masao|日本Japan|1969|DCP|B&W, Colour|71min
.
一場畢業前的高校女子大反叛,由桃色電影大師若松孝二監製。拒絕成為日本呆板教育下的產物,五名應屆高校生共謀破壞畢業典禮,女高校生色誘搶奪自衛隊軍備,三女二男如出遊般深入山嶺並武裝成游擊隊。導演足立正生以荒謬獵奇的超展開桃色文本;充滿政治意符地點繪出當時對學運的失落,隱約顯露他醞釀多時的激進革命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