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開始上山認識那裡的甘藍農,滿山遍野的甘藍園和滿坑滿谷的西瓜固然驚人,但最衝擊我三觀的是,他們一塊山坡田,是從四、五十年幾乎從來沒有休耕或種過其他作物,就是只有高麗菜,一直、一直的連作高麗菜
“這田從妳還沒出生的時候就一直在種了喔”
農民這樣跟我說,我聽到真的嚇壞
報導裡說道“夏天是高山高麗菜,冬天是平地高麗菜”,但事實是,山上現在的二期作也不好做
小菜蛾、黃葉病、根瘤病,更多更多連作障礙造成難以補救的問題,其實都是讓土地休息就能得到解方
我問他們,能不種高麗菜嗎?一期也好,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否定的,農民堅持要用更高的防治成本在夏天種甘藍,也不要休耕
我一直覺得很怪,扣一扣人工、肥料、農藥成本,夏天的價格再高也賺不了多少啊?為什麼要這麼堅持
有農民告訴我,主要還是沒有通路,換一個作物他們也不會種
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報導裡可以看到更全面的結構問題
菜販,農民稱他們是“老闆”,掌握這個大盤,農民唯一的通路就是這些菜販,菜販要他們給什麼,他們就只能種什麼
"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高麗菜嗎?" 我曾經問過同事,甘藍確實是台灣最重要的葉菜蔬菜,消費者喜歡,就會有市場,但是不是需求量真的有大到需要一直開墾新的土地,我就不知道了
但能肯定的是,絕對足以讓這麼多農民上山"賭高麗菜"
加上這幾年幾乎都沒有大颱風(這次這個還算小颱風),只要願意種的都會賺,不會賠的賭注,誰不要?
-土壤改良
當初第一次接觸到南山的甘藍是去年一位南山的農藥經銷商來農會,他問我,甘藍菜的根瘤病很嚴重怎麼辦?
依他的說法,農民還是每年都根瘤病,最old school的解方就是土壤改良,但就像報導裡面的那樣,他們石灰是每年每年下,土壤幾乎沒有過酸的問題
這根瘤到底哪裡來的,我至今還是不知道,甚至跑這兩年南山,他們說的根瘤我也沒見過,到底是不是Plasmodiophora本人都不知道
總之這一件事不了了之了
但在我輔導的幾個農民,我去採樣他們的土壤送檢,結果滿讓我驚訝的
在種完一期甘藍,還未下石灰、肥料的情況下,pH是可以到6-7的有些甚至大於7,這麼鹼的土地真的需要下這麼多石灰嗎? 真的會發生根瘤病嗎? 我至今還是很質疑(改良場的學姐也覺得很怪)
不過他們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生雞糞吧
南山農地的土壤檢測讓我震驚第二名就是重金屬,我在宜蘭這三年還真沒見過幾個田有重金屬殘留的,就只有南山,銅鋅鎘鉻鎳鉛可以全到齊,是要把元素週期表湊齊是不是
定植期間可以看到一卡車一卡車的雞糞、尿素被載上山,農田旁邊堆著一棧板一棧板的糞肥等著追肥使用
甚至能看到雞糞堆在那兒冒煙腐熟,透過袋子也能感受到溫度,前幾次做調查經過的時候都被熏得不敢呼吸,現在也差不多習慣了XD
自己做記錄用生雞糞會產生什麼問題就不贅述,只是這個台灣使用悠久、分工明確然而傷植株、傷生態的肥料,卻在政府管轄以外,知道他的歷史脈絡還是覺得很荒謬
成本,都是成本問題
要負責腐熟雞糞是雞農要做的嗎? 還是清運業? 購買生雞糞的農民? 最終沒人願意承擔這個龐大的時間、金錢成本,所以直接丟到田裡不了了之,讓植物來承擔,讓植物更容易肥傷、生病,然後再用更大的成本使用農藥
要甘藍農不用雞糞肥嗎? 不可能,在台灣沒有比雞糞更肥、更便宜的肥料了,更不用說他們還會用尿素,肥上加肥
去年在三星看到好幾塊黑腐病大爆發的田,聽農友說是西部的跑來租了好幾甲種高麗菜,用西部的種法種,大爆死
雖然我很沒良心的大爆笑(幹),但這也更凸顯台灣農田普遍重肥的問題
(前一陣子農民朋友告訴我他會把要去下追肥的朋友趕回家,真是十分欣慰,三星這邊大家對減肥比較也概念)
離題了,回到雞糞
以我之前調查的肥培,農友習慣是基肥用雞糞、平均肥、有機質肥,追肥用1號、尿素、雞糞,每個人有自己的配方但不外乎就是追肥會下很大量的氮
以農友的說法是,1號和尿素價格貴、吸收快,用雞糞或其他有機質壓著,可以平衡砂石地養分流失,互相促進吸收(這種下法到宜蘭平地其他地方種還不立刻大爆死)
我相信山上的農友也知道雞糞不是好肥料,但就跟他們做的很多事情一樣,當他們所賺的大於自己付出的成本,那就會去做
-產業道路
報導裡提到的產業道路超有感XD 每次搭農民或同事的車上山都超驚悚的,低底盤的車就會一直聽到底盤被不知道什麼東西東撞西撞,就算是卡車也是跟雲霄飛車一樣顛簸,一段可能十公尺左右的路可以走五分鐘
而且山上都沒有在繫安全帶的,機車也沒有戴安全帽,分會的公務機車不僅沒有安全帽、煞車沒有很緊還掉了一個後照鏡,第一次騎上去我都要哭出來XD 但後來也是入境隨俗跟著不安全駕駛,搭農民的貨車我都開著車窗直接抓車門還比較穩
還有山崩,真的,很常發生。
從三星市區到南山部落的山路大約一小時,中途卻時常碰到邊坡修繕封鎖道路,一封就是十分鐘以上,有時候可以到半小,上一次上去還一趟封兩段
邊坡的山林地常常是裸露的,同事曾從指給我看,一座山上那些光禿禿的地方是曾經發生過土石流的,去年就有一個柳丁園被流過去
-青農與移工
提到工人,從平地到山上,三星大同這邊算是比較沒有嚴重老年化的農村,青農的比例算頗高,平地不少農二代農三代都是願意接手家業的
而在山上,我看到的更是如此,報導裡面提到的那些移工、原本大同地區的農二代三代其實算頗年輕,時不時就聽農友或同事在說,誰誰誰家的小孩去當砍菜工
他們給我的感覺是,有一部分的年輕人是很願意留在家鄉種田的,不是那種"振興家鄉"或是"回歸田園"那種高尚飄渺的目的,就是純粹的,可以用自己所長混口飯吃
移工我認識的不多(比較多是農友大哥的外籍太太),但我相信也是類似的概念,尤其在報導裡面那些小飛俠看起來比在家庭工廠給人受氣的自由許多,就算失聯也為他們高興,真心感謝他們為台灣農業付出的勞動力
-原住民
上一次去山上的時候,我們輔導的田旁邊剛好正在採收香菜(對,香菜,二期和三期甘藍中間過渡期小賺一筆用的),採收工見我們在田裡東弄西弄的很好奇就過來跟我們攀談
那個泰雅臉孔的大媽聽我們是來輔導農民二期轉作的,不停地重複著“原來農會也有在幫助我們原住民喔!”
聽著真的很心疼,就像報導裡說的,政府不管,他們就是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自成一套規矩
而原住民總是很容易被忽視,被犧牲的一群
四季那邊有在推馬告轉作,這幾年馬告、咖啡、段木香菇這類適合混林的作物在部落都有推廣,理念真的很好,但不是我的業務,成效...窩不知道XD
只知道真的種得好的人不多,又頻頻聽到作物被偷、被砍的消息,混林農業的收入很難當本業,但需要的人力也不輸一般慣行農業,甚至在山坡地更需要體力、又沒辦法機械化
想讓種慣甘藍的農民去種混林、種果樹,除非頭被熱血打到沒有智商才會去做吧...
-果樹
我看過的大同果園和茶園不多,就像報導裡說的,很多都變成菜園了
也是聽老同事講古說以前大同山區的水蜜桃不輸拉拉山,曾經有一個柑橘班,但最後大家都還是覺得高麗菜比較好賺,或是農民老了,做不動果樹了,只好賣出去或讓地荒廢
講真的這不能怪農民啊,山坡果樹是很危險的工作,所有的操作幾乎都在頭上,但山坡地不平穩,任何機械甚至走路都相當危險,老人家可能摔一下就永遠不能再農耕了
蔬菜相對安全、工人又比較好找(果樹太吃技術了),短時間又能賺,何樂而不為?
-造林
報導中的不良造林超荒謬wwww
樹有沒有種好不說,他那個竹竿標記要種樹的位置也太近了吧??? 這能種的好我也是佩服
-消費者
「夏天要吃高麗菜,端看要破壞別人的或是我們的國土」BY某不具名農改場研究員
報導的節錄,好好奇是哪位大大說的XDDD 好中肯笑死XDDD
最大的問題不是消費者吃高麗菜,也不是高山高麗菜,而是即使到了夏天大眾消費的葉菜類還是40%高麗菜
我相信每一筆消費都是在為想要的未來投票,農作物是一個非常直觀的消費,但因為現在要取得一個食物太過於簡單,往往很難追溯到源頭
之前和女友討論過,台灣人在"品種"、"節氣作物"的觀念很貧乏,今天不是夏天吃西瓜、冬天吃橘子就算是"懂作物的節令"
要有一種直覺,看到菜市場、超市架上的蔬菜種類,就要有意識這個植物是不是台灣有辦法種出來的,若不是,他是進口的嗎? 高山的嗎? 還是耐熱耐寒品種? 然後去求證
要有一種美感,以現在是西瓜季來講好了,我們會先在市場上看到紅肉品種,接著小果品種,最後會是黃肉品種,在離你最近的市場賣最多的是甜美人還是華寶,然後聯想到這是花蓮來的或是雲林來的
再壓一張高麗菜當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