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kent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連結標題)有關思考的思考(?)
這週其中一件壞事是關於海報設計的。為了擺平關於「設計」的偽甲、乙方衝突(因為實際上沒有契約或交易,所以我覺得只能稱為假),我寫了千字的長信給長官說明,很真心的寫啦,事情結果並不重要。只想回顧我自己的部分。
存下去識別化的信件內容
------------------------------------------------ (Pl...
latest #15
Sukent
1 years ago
首先,我個人的理想是,寫作有策略、安排、甚至詭計才會成功,(對讀者)有效果,但是能不能執行出策略,我想我是不能哈哈哈,所有寫過的,有長度的文字,我都覺得跟我理想安排或所謂的感覺有差,就是做好完成然後發現感覺沒想像中的好XD 當然,我相信大量練習try and erro,透過與讀者交流,會對執行策略有幫助,啊不過我沒那麼有心跟行動力,加上我其實也不擅長寫給別人看的文字,我的文字都只對我一個人有意義,有時候甚至我自己也會遺失出自自己心裡的靈光。
Sukent
1 years ago
總之說明的信件沒有特別思考策略,就是順序和邏輯,內容組成的要素是想過的,但就是很隨心的把所有想說的、想到的都說一說而已。
但我覺得好笑的是,儘管我的目的是說服對方接受與之相反的意見,但我的內容卻寫得「輕鬆」,意思是雖然陳述了反方意見並進行說明,但提供的資訊其實是正方也可以拿來辯駁使用的XD
Sukent
1 years ago
另外,回頭咀嚼寫信的事情,讓我感覺到,思考的意識形態(不知道這個詞能不能這樣用/表達)或許該有新的方式。
就一個作品來說(範圍先限定在任何視覺的),我接收完可能有一些反應,有過度帶而非二元性的,比如:理解和不理解,喜歡和不喜歡,所以可能有享受(喜歡和主觀理解),無感(介於喜歡不喜歡之間),羨慕(主觀不理解但喜歡),鄙視(主觀理解且不喜歡)
立即下載
Sukent
1 years ago
我個人的表達內容,通常是著重在 1.淺層的說明自己直覺感受(尤其是喜歡或超級喜歡)次要的重點或有篇幅才會有 2.解釋我主觀理解到的資訊,可能會連結回到前一項=「為何我感受如此」,或是下向往「批判」嫌棄。
但我覺得我很少寫這個路線:在類「鄙視」狀況,第2.(提出詮釋)線裡面,不去解釋我個人不認同的原因,而是中立的,甚至用相反於自身直覺的立場進行說明和分析。聽起來蠻反人類的,如果我真的討厭,我又怎能解釋「要如何喜歡呢」,不過中立、中性的或許比較容易做到跟揣摩,如同我最後在自己的長信讀完的感受。
Sukent
1 years ago
但是,不知為何,我感覺到這是一個應該要嘗試的做法,或必須要讓它在我心中成為思考必經歷程(是否揭露倒不重要,可能很拙劣做作或莫名)。一部分原因是,想像「我的觀點」外的觀點,並詮釋之,不論是否成功,都需要高於原本層次的知識、能力和思想(應該吧www也只是我猜測)能督促自我。
另一個原因,這比較個人,就是我還沒看過讓我欣賞享受的藝術評論(mostly指漫畫),大部分我遇到狀況就是,我進不到文章的氛圍,對很多資訊都感到「訊息要查證」、「這是怎麼來的說法」、「這感覺怎麼來的」,不能理解就不會被說服,藝評難道不是至少要給讀者基本訊息比如價值觀衡量結果嗎......基於在經營非自嗨的傳播導向資訊時我能力很差、執行效果也爛,我也自卑/自知不會有「別人跟我感受看法相同」,儘管發生了我會很欣慰,但那是種需要而不是必要。
Sukent
1 years ago
所以,與其只詮釋自身意見的脈絡,然後被「不理解」,還不如別執著於說服,去進行前述的工作,把評判和最終解釋權留給訊息的終點(讀者)
粗魯的換句話說:降低玻璃心碎的可能性(不解釋自己就不會被不理解),鍛鍊自己的詮釋能力(要推導超越自身理解的其他可能性),並且避免負責任(不灌輸價觀結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Sukent
1 years ago
想完自己都覺得還是蠻有可能不可行的XDDDDD很有可能寫出來的東西會給人感覺沒有口味、不知重點在哪之類的嗎。
說到底還是一個我可能依然執行不出來、效果不如想像的策略方針,但去說服性對我來說壓力可能比較小吧,我也不喜歡因為有話語權就要清楚把立場界線標出來的感覺(雖然言論自由本身就是每個主體發表時理所當然的舞台聚光燈,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極化或標籤化、簡潔明確的訊息可能對讀者來說難以理解(尤其在不同個體思維和經驗、知識背景間的差距,讀者自身沒有相同或相似的可類比樣本,理解的鴻溝會更難跨越)
Sukent
1 years ago
yepppppp是理想啦這都是幻想啦,我就是這種打模糊仗和防禦慣性的人XD做得到再說吧ㄎ
Sukent
1 years ago
回顧一下昨天寫的,嗯 我希望這個世界能接受有我這種人存在,不會說話也不是特別有行動力,大部分時候喜歡中立或不表態,也討厭團體活動和權威與審查。如果這個社會能讓我覺得自己這樣沒問題就好了。
Sukent
1 years ago
美術嚮導 2014年第3期
馬佳偉〈在線性透視法之外:古代與東方空間構成的三重境界
此刊物目前還館藏南部只有中正有(台大、北藝、國圖、國美館),雖然網路上有轉載的版本,但我好奇華文圈的學術期刊流通率會很低嗎.....畢竟有些應該算是實用的
Sukent
1 years ago
以下筆記馬這篇文章:
空間單元(space cell)→《韓熙載夜宴圖》
Sukent
1 years ago
-軸測法:斜面等角法與正面等角法
-縮短法和線性透視法的差異:空間深度不是線性透視法與縮短法的本質區別。一幅圖像中,混用的狀況也存在。
1.空間方向衝突→隱藏、不畫,當他必須在這些地方畫上東西時,就會出現一些不連貫的樣式→Rudolf Arnheim「笨拙的縫隙」
2.縮短法+軸測法→經變題材壁畫
-布景畫(Skenographia)
------

Paul Klee “Uncomposed Objects in Space” (1929)
https://images.plurk.com/4oZG5RSynNDkGaKfRzEnkb.png
Sukent
1 years ago
嗯這篇文章對我來說真的是很有用,讚讚
Sukent
1 years ago
韓熙載夜宴圖 局部
https://images.plurk.com/5raAW80l9fNB8XKi6oXLD3.png
為什麼反而是拿扇子的最好看,衣服(這是可以穿的圖案?)、沒有臉的人物,很好
Sukent
1 years ago
等等,怎會有人會這樣用啊
「隨類賦形」和(affordance)圖像生態的優先性:閱讀《藝術、知覺與現實》的三種方法 - 非池中藝術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