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Sukent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連結標題)有關思考的思考(?)
這週其中一件壞事是關於海報設計的。為了擺平關於「設計」的偽甲、乙方衝突(因為實際上沒有契約或交易,所以我覺得只能稱為假),我寫了千字的長信給長官說明,很真心的寫啦,事情結果並不重要。只想回顧我自己的部分。
存下去識別化的信件內容
------------------------------------------------ (Pl...
latest #15
Sukent
1 years ago
首先,我個人的理想是,寫作有策略、安排、甚至詭計才會成功,(對讀者)有效果,但是能不能執行出策略,我想我是不能哈哈哈,所有寫過的,有長度的文字,我都覺得跟我理想安排或所謂的
感覺
有差,就是做好完成然後發現感覺沒想像中的好XD 當然,我相信大量練習try and erro,透過與讀者交流,會對執行策略有幫助,啊不過我沒那麼有心跟行動力,加上我其實也不擅長寫給別人看的文字,我的文字都只對我一個人有意義,有時候甚至我自己也會遺失出自自己心裡的靈光。
Sukent
1 years ago
總之說明的信件沒有特別思考策略,就是順序和邏輯,內容組成的要素是想過的,但就是很隨心的把所有想說的、想到的都說一說而已。
但我覺得好笑的是,儘管我的目的是說服對方接受與之相反的意見,但我的內容卻寫得「輕鬆」,意思是雖然陳述了反方意見並進行說明,但提供的資訊其實是正方也可以拿來辯駁使用的XD
Sukent
1 years ago
另外,回頭咀嚼寫信的事情,讓我感覺到,思考的意識形態(不知道這個詞能不能這樣用/表達)或許該有新的方式。
就一個作品來說(範圍先限定在任何視覺的),我接收完可能有一些反應,有過度帶而非二元性的,比如:理解和不理解,喜歡和不喜歡,所以可能有享受(喜歡和主觀理解),無感(介於喜歡不喜歡之間),羨慕(主觀不理解但喜歡),鄙視(主觀理解且不喜歡)
立即下載
Sukent
1 years ago
我個人的表達內容,通常是著重在 1.淺層的說明自己直覺感受(尤其是喜歡或超級喜歡)次要的重點或有篇幅才會有 2.解釋我主觀理解到的資訊,可能會連結回到前一項=「為何我感受如此」,或是下向往「批判」嫌棄。
但我覺得我很少寫這個路線:在類「鄙視」狀況,第2.(提出詮釋)線裡面,不去解釋我個人不認同的原因,而是中立的,甚至用相反於自身直覺的立場進行說明和分析。聽起來蠻反人類的,如果我真的討厭,我又怎能解釋「要如何喜歡呢」,不過中立、中性的或許比較容易做到跟揣摩,如同我最後在自己的長信讀完的感受。
Sukent
1 years ago
但是,不知為何,我感覺到這是一個應該要嘗試的做法,或必須要讓它在我心中成為思考必經歷程(是否揭露倒不重要,可能很拙劣做作或莫名)。一部分原因是,想像「我的觀點」外的觀點,並詮釋之,不論是否成功,都需要高於原本層次的知識、能力和思想(應該吧www也只是我猜測)能督促自我。
另一個原因,這比較個人,就是我還沒看過讓我欣賞享受的藝術評論(mostly指漫畫),大部分我遇到狀況就是,我進不到文章的氛圍,對很多資訊都感到「訊息要查證」、「這是怎麼來的說法」、「這感覺怎麼來的」,不能理解就不會被說服,藝評難道不是至少要給讀者基本訊息比如價值觀衡量結果嗎......基於在經營非自嗨的傳播導向資訊時我能力很差、執行效果也爛,我也自卑/自知不會有「別人跟我感受看法相同」,儘管發生了我會很欣慰,但那是種需要而不是必要。
Sukent
1 years ago
所以,與其只詮釋自身意見的脈絡,然後被「不理解」,還不如別執著於說服,去進行前述的工作,把評判和最終解釋權留給訊息的終點(讀者)
粗魯的換句話說:降低玻璃心碎的可能性(不解釋自己就不會被不理解),鍛鍊自己的詮釋能力(要推導超越自身理解的其他可能性),並且避免負責任(不灌輸價觀結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Sukent
1 years ago
想完自己都覺得還是蠻有可能不可行的XDDDDD很有可能寫出來的東西會給人感覺沒有口味、不知重點在哪之類的嗎。
說到底還是一個我可能依然執行不出來、效果不如想像的策略方針,但
去說服性
對我來說壓力可能比較小吧,我也不喜歡因為有話語權就要清楚把立場界線標出來的感覺(雖然言論自由本身就是每個主體發表時理所當然的舞台聚光燈,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極化或標籤化、簡潔明確的訊息可能對讀者來說難以理解(尤其在不同個體思維和經驗、知識背景間的差距,讀者自身沒有相同或相似的可類比樣本,理解的鴻溝會更難跨越)
Sukent
1 years ago
yepppppp是理想啦這都是幻想啦,我就是這種打模糊仗和防禦慣性的人XD做得到再說吧ㄎ
Sukent
1 years ago
回顧一下昨天寫的,嗯
我希望這個世界能接受有我這種人存在,不會說話也不是特別有行動力,大部分時候喜歡中立或不表態,也討厭團體活動和權威與審查。如果這個社會能讓我覺得自己這樣沒問題就好了。
Sukent
1 years ago
美術嚮導
2014年第3期
馬佳偉〈
在線性透視法之外:古代與東方空間構成的三重境界
〉
此刊物目前還館藏南部只有中正有(台大、北藝、國圖、國美館),雖然網路上有轉載的版本,但我好奇華文圈的學術期刊流通率會很低嗎.....畢竟有些應該算是實用的
Sukent
1 years ago
以下筆記馬這篇文章:
空間單元(space cell)→《韓熙載夜宴圖》
Sukent
1 years ago
-軸測法:斜面等角法與正面等角法
-縮短法和線性透視法的差異:空間深度不是線性透視法與縮短法的本質區別。一幅圖像中,混用的狀況也存在。
1.空間方向衝突→隱藏、不畫,當他必須在這些地方畫上東西時,就會出現一些不連貫的樣式→Rudolf Arnheim「笨拙的縫隙」
2.縮短法+軸測法→經變題材壁畫
-布景畫(Skenographia)
------
圖
Paul Klee “Uncomposed Objects in Space” (1929)
Sukent
1 years ago
嗯這篇文章對我來說真的是很有用,讚讚
Sukent
1 years ago
韓熙載夜宴圖 局部
為什麼反而是拿扇子的最好看,衣服(這是可以穿的圖案?)、沒有臉的人物,很好
Sukent
1 years ago
等等,怎會有人會這樣用啊
「隨類賦形」和(affordance)
圖像生態的優先性:閱讀《藝術、知覺與現實》的三種方法 - 非池中藝術網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