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培養與內心之主同在的意念最好的方法是休閒時,無論在家還是在外,滿懷信心地想:內心之主無所不在而我正在想念祂,如此接連不斷,盡可能維持下去。[1] 等待也是思念的一種強烈形式,這對靈修而言堪稱頗有好處。曾經有詩人雲:"同心愛的人相逢,原來不如等待重逢的那一刻"。[2]
當主意識到有人正在尋找祂的時候,聖恩就開始為此人鋪路搭橋。假若這種尋求發自內心,其力量將使祂不由得親自啓程去尋找此人。熱切盼望與堅持不懈更使人心出現一種真空以便迎接聖恩流入,從而在人與主之間構成交流渠道。
巴布濟〈巴布濟語錄〉第2~3頁。
所以說,進步其實需要:一,志願改造自己,達到理想的境界;二,委身於改造途中為我們帶來助益的力量;三,避開可能使自己倒退的事與物。
查里濟〈查里濟語錄〉,第64頁。
“祈禱須發自內心深處。[1]… 祈禱若能同生命形影不離,其形式就不再是簡單的禱告而是用每一次心臟的脈動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心-感謝祂給予我們這樣的生活和生命[2]。”
實際上只有事情超出自己力量的時候我們才應該去祈禱。若是力所能及之事,祈禱或禱告恐怕毫無意義,人們也不應該去祈禱。否則只能說明我們懶惰或誤解了祂在於宇宙中的位置。
查理濟《查理濟語錄》,第44頁。
"家庭堪稱是培養寬容和謙恭品德的學校。有一種說法,面對家中各種瑣事而保持耐心是一種苦練,而這種苦練勝過其他任何修行。苦惱的根源是:某個靈魂如離水之魚,而對幸福又如此渴望,因此它必然經歷痛苦。梵我或內心之主則是完美無缺的,祂既不欲生(活)亦不欲福;故而祂無苦無憂"。
當一個人能夠心平氣和地對待別人的譏諷和嘲笑時,就可以說此人已經達到了完全(或完美)的平和境界。就如將一個外形圓滑的陶罐口向下倒置在地上,即使將大量水潑於罐身,罐子裡面也是不會被弄濕。
痛苦與煩惱實為上天恩惠,其中隱藏著許多秘密,等待我們去發現。經歷痛苦能讓我們有各種寶貴的內心體驗,因此有事可愁實際上是好事。家,可以說是培養歸依心與堅持精神的理想環境。家庭生活其實就是修行與自我奉獻的最佳途徑。”
拉喇濟《拉喇濟語錄》,第31頁。
慧能傳授之所以不會遇到任何阻力是因為它實質上是愛的力量,傳入修習者後心心相印。相反,憎恨只能招致更多憎恨。同樣如果一人感到恐懼,其周圍的人也必然感到害怕。但假如心裡只有愛的話,對方也只能以愛做出反應。
巴布濟上師常常說:“不要給生命添加歲月,要給歲月添加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