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台灣女性史 #讀嘛讀嘛
讀書筆記
這本《近代台灣女性史》很硬,我們就省掉開場白,直接來談第一章的焦點───纏足。
latest #11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f/A_HIGH_CASTE_LADYS_DAINTY_LILY_FEET.jpg/800px-A_HIGH_CASTE_LADYS_DAINTY_LILY_FEET.jpg
photo via wikipedia
這個習俗起源於中國宋朝,在明清達盛行的高峰,而以移民社會的台灣而言,是在初期重視經濟活動的移墾社會逐漸轉變,文人仕紳階級確立後才普遍起來。
纏足一方面反映過去以「三寸金蓮」的小腳為美的文化,在舊社會同時可說是一種劃分階級的標記,展現出有閒階級不必親事勞動的餘裕。故屏除原住民族群,祖籍廣東的客家人也因為女性往往有勞動需求,而沒有纏足的習慣。
不過纏足行為也因此不僅限於上層社會,因為在過去成年女性並沒有婚姻以外的出路(就業),故也有勞動階層希望藉由纏足來換取更好的婚配對象,以此達成垂直的社會流動。
立即下載
至於解纏足運動,它一方面起源於總督府試圖根除殖民地的中國民族性格,一方面則從本地士紳對於現代化改革(維新)的渴望出發。故相對於辮髮(1911年辛亥革命後才逐漸普遍),纏足之所以更易於推行──從1900年黃玉階成立天然足會起算, 1915年的臨時人口調查中已見顯著成效──乃肇因於仕紳對婚配對象的一種新的想像。
那這種想像是怎麼來的呢?甫平定各地動亂的總督府為避免激化對立,並沒有直接禁止纏足,而是採取軟性的勸誘,將纏足(與辮髮、鴉片並列)指為陋習的同時,積極推動殖民地仕紳及有力人士到內地(日本本土)見習性質的旅遊。
比較日本與中國的國力以餘,在女子師範及職工訓練所中見到的女性也令這批仕紳印象深刻。她們或置身於混合的工作場所中作業,擁有可以立足社會的一技之長,或擁有不同於台灣女性的知識涵養,能與仕紳們閒聊天文地理等話題。
在這波觀光見聞的影響下,歸返的仕紳開始讓家中的女性就學,起初有許多女學生最初仍維持纏足,由家中的下女揹負著上學,且在雨天足部疼痛難耐造成大量缺席的情形。
解纏足運動大體上是發生在台灣中上層階級中,以纏足走向就學的過程中。故台灣最初的現代化女性教育,事實上是以國語(總督府對公學校/小學校師資的人力需求)與家政(仕紳的婚配需求)教育為主。
我們可以看到仕紳對理想妻子的想像,從足不出戶且無須勞動的纏足婦女,改變為能時常走動,除刺繡外(解纏足後不再需要繡花鞋的工藝,逐漸被裁縫取代),具備國語、會計等額外能力,能在丈夫支不開身時施與協助的妻子。
解纏足運動是如此在總督府的教育政策與民間改革的心願並行下,逐漸成功,並終於在1915年於保甲規約中明令禁止纏足。
*在此需注意的是,這樣的形象轉變並不適用於原本就是天然足的勞動階層,且總督府提供的資源員額有限,相對於纏足,勞動階層也很難順利讓家中女童就學。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