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對不同味道的接受度提高了這件事歸因於「成長」,那麼我今天有所成長。
「為什麼長大後就愛喝啤酒了?因為人生比啤酒還要苦。」
一直都覺得這句話有夠做作的,愛喝就愛喝啊。我愛喝咖啡是因為我的人生比咖啡酸澀嗎?真正酸的只有我的胃食道逆流成河。
喔不是,我今天開始能接受的不是啤酒,是無糖豆漿(很晚,對吧)。
無法成為京本,
至少也要跟藤野一樣,畫就對了。
...買了《等一下下再回家》但是睡過頭的我
看到各種心得之後好痛苦🥲
導戲的時候用了「有能力的女性」來形容角色,一說出口馬上就後悔了,開始跟自己打架。
有能力的女性?為什麼要強調他有能力?為什麼要強調性別?為什麼要在強調特定性別的時候強調他有能力?我會說『有能力的男性』嗎?
從來沒有。
那我該怎麼描述?
有能力的人。
好。
現在大多提倡避免使用指向特定性別的髒話,比如把幹你娘改成幹你老師之類的。想改變結構總得從小地方開始,這樣很好。
但是...
今日不悅
1.沙丘前半的資訊揭露少到我都覺得像在看紀錄片(紀錄片不是問題,問題是沙丘不是紀錄片)
2.社群上看見了三個不同的人使用「反饋」一詞,大家真的都不在意嗎?
3.路上、咖啡廳的周遭好多人都在聊星座,真是夠了,我們到底要多反智?(對,是我的問題。Why so serious? 耳機戴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