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想成為有名的作家、詩人、畫家、政治家、歌唱家或其他願望。為什麼?因為我們實在不愛自己所做的事。假設你愛唱歌、畫畫、寫詩,如果你真的愛做這些事,你不會在乎自己是否有名。
心有疑慮的人常會很氣餒,因為他們在等待,甚至也許等得很急,可是他們等待的事物卻遲遲不來。他們在疑慮什麼?他們在懷疑自己是否和那股力量連結,是否仍然和它和諧一致?
貪欲讓人一直欲求不滿,一直想要強迫現實改變來滿足自己。不過一但事與願違,會帶來很深的失望與種種的擔心與沮喪,這是貪的可怕之處。
~達賴喇嘛
相信某人有使你完整、給你啟蒙、減輕你苦痛的能力而被他們吸引,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這麼做的負面效果很明顯: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力量,失去相信自己是誰的信念。
一旦我們覺察到任何情勢,不管是一種活動、一種運動、還是一場爭執,都要能夠不帶情緒的去觀察,這很重要。當你看到某人處於極度的痛苦中時,你的情感也許想要你跟著跳進去,那麼你們兩個就能抱在一起好好大哭一場—有人和他們哭在一起或許小有助益,卻小到微不足道。
記住,所有你內在的痛苦,都會無法避免的投射到外在世界。所有你心裡的爭戰,最終都將成為與世界的爭戰。如果你心裡有暴力和缺口,你也會把它們帶進你的親密關係、你的家庭、工作環境,最後到世界。世界不過就只是你心中的投射,如同靈性導師、聖人賢者及神秘論者一直以來不斷提醒我們的一樣。(Jeff Foster,不再試著修補生命)
在一天中(或一個星期一天)止離自己的某種慣性逃避行為。選一個具體的行為,例如大吃、大睡、超時工作、三不五時發簡訊或查閱電子郵件。告訴自己你決心在這一天裡溫和、慈悲地止離這個習性。
當你說你的關係有問題,請明白你並非對關係或與他人有問題,你只是在內在有問題,無法接受自己的一切真實,也許你是個渴望獲得注意的人,是個仍然無法寬恕的人,是個對過去有罪惡感的人,是個無法停止憎恨某人的人等。
擁抱你全部的覺受,包括愉悅的和艱困的,可以幫助你培養出內在的力量。擁抱所有覺受,就是對自己仁慈的一個定義。對自己仁慈,並不是設法讓自己隨時都感到滿足,以建立一個讓你時刻都安適的人生。它指的其實是,安排你的生活,讓自己有時間禪修、反省,有時間以仁厚、慈悲的心如實面對自己。
大部分的人對於感覺是害怕的。因為教養的一部分就是不流露自己的感覺,否則會讓別人不自在。